韵网线上研讨会:疫情下的创孵思考——孵化器未来发展之路

2020-02-21 16:07:27来源: 全球智能孵化网络 作者: 韵网WIIN

连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给全国上下的创孵机构、中小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疫情之下,创孵机构减租、免租,开展线上培训,严格排查园区环境……履行着创孵人的责任和担当。更多的,创孵人是在逆境中思考,探索未来的产业升级之路。

2月19日上午,全球智能孵化网络——韵网(WIIN)线上举办了一场精彩的创孵行业发展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韵网创始人、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颜振军博士主持,特邀大连创业工坊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胡剑锋董事长,小米生态链谷仓创业学院CEO洪华博士,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总工程师、科创中心董事长韩宝富先生,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原副主任、首科院特约研究员、盛景网联高级合伙人杨跃承先生,各位行业大咖共同分享。

以下内容按嘉宾发言先后排序:

大连创业工坊 胡剑锋

从深度孵化、持股孵化论孵化器未来生存之道


胡剑锋

大连创业工坊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

01 疫情倒逼变革 深度孵化成为方向

疫情期间,我们发起了中小企业的线上调研,结果发现疫情对创孵行业产生了很大影响。出租办公楼的方式行不通了,创孵行业必须转换到深度孵化才是未来的生存之道。

我们国家的创业孵化,尤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后,过多强调的是数量。这里有一部分原因是解决就业问题。而在品质方面就存在一些短板。据我了解,不管在以色列,还是美国,国际上著名孵化器要想做好企业服务,都要花费巨大的精力。要深度服务一个企业,往往要一个团队去抓。前年,我们对接了一项以色列技术,从投资公司总经理牵头,到全员出动,相当于一个团队去创业。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一次对接、两次对接等的问题。团队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顺利把技术落地大连。

过去,孵化机构对企业孵化的程度比较浅,投入的精力有限。关键的老大们不去使劲,合伙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员工水准也不是很高,很难对企业投入全部精力。过去的孵化是一种散养的孵化。

这次疫情倒逼下来,孵化器不可能再以规模的方式取胜。但规模也要去做,因为孵化器社会公益的性质。从盈利或生存的角度思考,深度孵化可能是一个方向

02 资本、运营、管理介入 探索持股孵化

去年,我们内部合伙人在深度孵化的基础上,讨论了一个持股孵化的平台模式——“3331模式”。“3331”就是创始团队的技术团队持股30%,资本方持股30%,运营团队持股30%。运营团队不一定是创始团队,也可以是天使投资人。我们成立了一个俱乐部,吸引了很多对这个模式感兴趣的人。这些人可能是天使投资人,可能是事业从业者,可能是项目需求方,也可能是连续创业者。如果有合适的项目,俱乐部成员可以组队结成运营团队。组队的过程十分复杂,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资本、运营、管理的介入,孵化器可能深度孵化出一些突出的、有深度的项目。有的可能带来少量收益,有的可能发展成独立的经营体

“3331模式”每年最多跑出一、两个项目。哪怕再大的合伙人队伍,精力也是有限的。集中精力的话,胜率会高一点。如果真的能做好一、两个优秀项目,收益也是十分可观的。

03 盈利或者公益 孵化器未来的两种商业模式

一直以来,孵化器都没有找到好的商业模式。除了政府交付的解决就业和纳税,没有其他产出。孵化器的产出一部分是政府补贴、一部分是房租收入,还有一部分是自己投资或者参与投资。单纯房屋租赁的孵化器,以后会越来越难。

从严格意义上讲,政府对孵化器的扶持是政府购买服务,这种模式是不会盈利的。单独依靠政府扶持的创孵机构,也是看不到未来的。从企业角度来讲,孵化器要有自身的盈利能力。

严格意义上讲,李开复的创新工场,本质上也不是做孵化,是做投资。创新工场是把企业聚拢起来,注入更好的资源。跟上面提到的方式有点相似。

怎样才能让孵化器有充分的可持续盈利能力?找到它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模式,真正的像企业一样经营?一直是孵化器行业在探究的问题。

我觉得需要对孵化器重新进行定义。把常规的公益孵化器和盈利孵化器分开,用不同思维去对待。现在的孵化器一方面要做公益,去包容良莠不齐的企业,解决就业问题;另一方面还要从众多孵化企业中找到合适的、有潜力的企业,去扶持企业成长。两者兼顾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往往在实际中也会产生很大的矛盾。如果不把二者分开,孵化器可能会走向死胡同。

未来的孵化器,我建议分为两种形式:一类是盈利的孵化器,一类是完全公益的孵化器。如果一个机构要兼具公益和盈利两方面,可以考虑分为两个不同的事业部,用不同的KPI标准去考量。同样的,政府来考核公益类孵化器和盈利类孵化器的标准也可以不一样。

谷仓创业学院洪华博士 

疫情催生转变,未来孵化器的三种服务类型


洪 华 小米生态链谷仓创业学院CEO

01 疫情对谷仓的影响

谷仓创业学院(以下简称谷仓)是小米、顺为基金和谷仓核心管理团队共同出资成立的一个市场化和商业化机构,主要做消费品的创业培训和孵化。其中,消费品包括智能硬件、消费电子、快消食品。自2016年1月成立以来,经过谷仓为期三个月孵化的企业的数量已达150家。其中,谷仓自己投资了20家,还有7家成为小米生态链企业。

谷仓不是以做二房东为盈利点,确实也有一些创业团队在我们的空间里办公,但谷仓不在房租上赚差价挣钱。目前,谷仓的盈利点有三个:创业培训、深度服务和投资。从账面浮盈上看,投资利润最高。有些跑的好的企业,估值已经到达15亿元,也成为了小米生态链企业。谷仓的投资企业分布全国各地,以北京、上海、广东居多。

这次疫情对谷仓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最明显的就是线下创业培训业务。去年,谷仓线下创业培训的营收达2000多万。今年,受疫情影响可能达不到这么多。因为谷仓线下培训的规模都比较大,一般在150人左右。我们预估今年前半年,线下培训都可能没有营收。去年线下创业培训每个学生的学费是12,800元,今年本来想涨价,现在受疫情影响,课都开不起来,涨价更无从谈起。

培训做不起来,就会连带影响谷仓的孵化业务:好苗子的来源没有了。谷仓的创业培训课承担着选苗子的任务。我们现在最苦恼的地方,不仅是短期现金流没有了,更关键的是选苗子受到了很大影响。

唯一不受影响的,就是已经在孵的企业,也就是老学员或者老项目。谷仓可以继续向他们提供销售、产品规划、供应链对接、融资服务等深度服务。选苗子和新客户的服务,都受到了间接的影响。

02 线下转线上 危机也是转机

从2月3日复工开始,谷仓就迅速开始了线下培训的自救——把线下的内容搬到线上。线下课程跟线上课程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知识系统。线上课程实际是一个流量运营。谷仓原来做线下的大课程是非常的熟练,但是转到线上,除了要重新做内容的开发,还要有强大的后台技术保障。流量、内容、技术,都要从0开始。谷仓克服了很多困难。

昨天(2月18日)晚上是谷仓第1次公开的线上课程。课程本身是免费的,但是我们免费的课程会推后续的收费课程。

我把昨天晚上的数据跟大家分享一下。

谷仓第一次线上直播课的访问量(PV)是34,472人次,访客数(UV)是4868人。这个数据说明,只要肯动脑筋,办法还是有的。昨天的课是免费的,但是我们也会推广后面收费的课,而昨天晚上转化还是比较不错的。这初步证明了我们线下转线上的自救措施,是可行的。在这里也感谢我们的天使用户对我们的支出。这个星期还会有持续的免费课程来导流。

2月24日,谷仓会正式推出线上收费课程。第1门课程叫“谷仓线上超级产品经理必修课”,定价为1999元。

线上转型给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发现线上课程比线下课程的影响范围更广。线下一次课程,学费很贵,1万多元,一次课只能影响150人。但线上讲课,就像昨天,一个晚上的课程可以影响4800多人。它的影响范围是很广的。

下课之后,有资源的就找我们合作、对接,有项目的就报给我们,要进小米也好,要进小米有品也好。实际上,线上课程对公司短期营收的补救作用是有限的。因为一场线下大课收入是100多万,线上大课即使同样有一两百个人,营收也只有几十万。营收的贴补作用比较小,只能说是弥补一部分线下课程的损失。但是线上课程对新苗子的导流作用,我估计会比线下的效果更好。

没有疫情的时候,我们不愿意去做线上课程,因为线上课程收费低。线下课能卖15,800元,我为什么要在线上卖2000元?当时一直是下不了决心,这次的疫情帮了正向的忙。线下课程受阻,就逼着你做线上课程,但是可以覆盖更多的创业用户。谷仓的使命就是不择手段的帮助创业者成功。所以有些时候,危机也是转机,这个道理真的是对的

03 谷仓的深度咨询服务

谷仓的深度咨询包括什么呢?谷仓做产品很擅长,我们可以给企业规划未来三、五年的产品线,包括品牌定位、销售渠道规划等。在小米体系里,我们做过渠道、做过产品,我们是很内行的。大概的服务费用是100万起。有些老的客户,都是直接让谷仓的服务来补充团队职能。

谷仓的服务团队有几个类:工业设计团队、销售代运营团队、股权激励团队和财务管理的团队。谷仓还有专门的供应链工厂,在湖南的炎陵,我们叫智能硬件生产基地,谷仓占15%的股份。也就是说,谷仓的服务队伍,本来就可以直接替代创业公司的某个职能部门

比如说,一个创业团队技术很好,但工业设计很差,我们直接让他不要做工业设计,谷仓的团队给他补上。还有一些制造业转型的做自主品牌,不懂得怎么销售,比如,欧洲电子体温计、剃须刀。谷仓有一个十几人的销售队伍,直接就可以补上去。只要企业把货供好,资金保障好,谷仓团队就可以帮他们销售。当然,谷仓的卖产品也不是白卖。比如,卖100块钱我们要收3块钱、5块钱,或者10块钱的代运营费用。

所以深度咨询服务,包括工业设计、销售、股权激励、财务、还有供应链,这些深度服务受疫情影响不大。

04 疫情带来的三点思考

思考一:孵化器的属性

刚才胡总讲,孵化器是不是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叫盈利性的孵化器,一种叫公益性的孵化器。如果按照这个分类,谷仓大体上属于盈利性的孵化器。因为谷仓是有风险投资的,除了早期的小米投资,后面还有两轮融资。如果今年业绩好的话,谷仓还要继续融资。

但我觉得孵化器很难严格的以两分法区分,我更愿意用市场化,而不是盈利这个词。即使像谷仓这样的市场化孵化器,也是带有公益属性的。比如说,有时候我们的决策考量,如果单纯以纯盈利为考量的话,我只要掐尖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做像培训这样很苦的事情。但我要把小米的一些方法分享给大家,所以,即使是盈利性的孵化器,也带有公益的属性。像昨天的线上课,我就不停的在线上帮我们的同学卖产品,也是公益的。

孵化器更像是一个社会企业。它不是单纯的两分法,能分成盈利性和公益性的。有些时候,我们做事情有一个责任感,不光是为了自己的盈利。另一方面,如果自己不盈利,凭什么指导人家盈利?凭什么指导人家把估值做上去?孵化器自己的估值要做上去,自己的营收要上来,才能给学生做到言传身教。

公益性孵化器,是为了更好的做公益,后期也会有市场化的成分。把孵化器分为侧重于市场化孵化器,或者侧重于公益化孵化器,可能更精准。

思考二:孵化器的企业级服务

其实我觉得要把孵化器的服务的内容进行分类,不能笼统的讲孵化器。第1种是标准化服务,包括房屋租赁和培训课程,这些是完全没有个性化的。第2种是部分标准化服务,比如我提到的工业设计服务、销售代运营、股权激励服务,或者供应链的对接,这些内容是可以部分标准化部分个性化的。第3种是彻底的个性化服务,比如帮企业做品牌定位、产品规划。越个性化的服务,越需要深度。越深度的服务,占用的人力就比较大。也就是说,你只能是为少数企业提供服务。

我认为,对孵化器来说,不能只做标准化服务,不做个性化服务。比如,你要深度孵化优秀的学生,生源总得有一个百里挑一的过程。你要服务于‘一’,那么,这个“一”从哪里来呢,这就需要这个“百”,这个“百”来自于标准化服务。

标准化服务里有房租收入。房租收入是一个已经被业界已经证明了的可行的标准化服务。可能大多数孵化器原来只有标准化的租房服务,缺少像谷仓这种深度的部分标准化服务。比如,我工业设计团队可以把创业团队的整个设计部门替换掉。经常,我们看到学生卖东西卖不出去,我们一着急,谷仓的销售团队直接扑上去了,立马把它销售额给拉上来。回归到孵化器的本质,是给企业提供企业级的服务。那么,这三种类型的服务,是所有的孵化器同行要思考的问题。你能提供什么类型的服务?

思考三:孵化器联盟

孵化器联盟,有些像颜博士一直在韵网推动的工作。

完全个性化的服务,很难变成联盟服务。很多标准化的服务,比如像谷仓的创业培训,是需要很多孵化器联合起来做的。以谷仓为例,目前我们只擅长做产品创业创新有关的培训。营销和销售方面的课程,我们开发起来也很吃力。像我们的产品经理必修课,国内外一线很多企业,比如宝洁、联合利华、宜家、华为、得力等,都愿意花钱派员工来听。开发这样一个被市场认可的标准化课程,需要的研发积累和周期是很长的。

谷仓的产品课程,我从2012年就开始做了。2016年谷仓成立以后,我又把小米的经验和谷仓孵化的100多家企业的经验揉进去,才有一门在市场上立得住脚的课程。

实际上每个同行兄弟企业都有一样自己的绝门武器就差不多了。创业涉及的面非常广,包括财务、资本、品牌、品质供应链,还包括法律法规。我觉得全世界孵化器业者联合起来,是有可能性推出一些标准化的服务

另外,有一些部分标准化的服务这块我还吃不准。因为,像谷仓的这种专项的、部分标准化的服务,其服务资源也非常紧缺。比如,我们销售团队一共才十几个人,最多一年服务三家公司;工业设计也是一样,最多能服务5家公司;供应链的生产产能也是有限的,一年最多服务10家企业。所以这块我还不好说,是否能放到一个联盟的架上去,公开面向所有的创业者。

像在线培训这种标准化的内容,是完全可以有海量用户的,4000多个用户,甚至10万用户、100万用户都是可以的。

所以我的第三点思考,就是孵化器业者应该整合起来,使一些服务的开发的效率更高。在标准化服务上面,应该不要浪费社会资源。我这里做一个创业课,你那里做一个创业课,做的课都很稀松,这是不行的。我们要做一些真正业界,甚至产业界、世界500强都愿意派人来学习、来购买的精品服务。这种服务像星空联盟一样,才有生命力。

上海市漕河泾科创中心韩宝富

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国际化,市场化孵化器的四个趋势


韩宝富

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总工程师,科创中心董事长,国家级创业导师

01 机构基本情况

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是从1984年建立微电子工业区开始起步的,至今已有36年的发展历史。1988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的经济开发区;1991年被批准为国家级的高新区;2003年被批为国家出口加工区。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有三个国家级的帽子,这在国内也不多见。

上海漕河泾开发区下面的孵化器1988年开始启动,至今发展了32年。从原来做创业服务扩展到“创业服务+产业服务”,也就是全产业链的服务,从技术转移、项目培育到企业孵化,这是创业服务;从企业加速、产业推进,再到一直产业转移,这是产业服务。这种“六个阶段”的链条式做法可能在国内也还是比较少。因为我们有三个国家级的帽子,这给我们开展全产业链的服务带来了一些便利。

我们提供创业服务和产业服务,也就是现在讲的双创服务。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科技创业中心是为整个开发区的企业提供双创服务的机构。另外,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本身没有管委会。我们的孵化器就是一个园区公司投资建设的一个企业,也是一个竞争性公司,也就是刚才洪华总讲到的,我们也是一个公司,也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当然也有社会责任。

02 疫情的影响

目前应该说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短期内还不能够完全止住。我们园区内大量的中小企业,包括众创空间的一些团队,会面临很大的困难。因为拥有几万平米的空间,我们自己的租金收入也会减少;另外,我们的服务的收入可能会下降;还有个比较大的问题,我们在全国各地拓展我们的品牌,这个每年可以拿到几百万收入,还有品牌输出、品牌辐射,但现在都受到很大影响。总体上,我们作为国企园区的孵化器,相对来讲,抵抗风险或者困难的能力还比较强一些。

我们这次投放了非常大的精力在全力落实防疫工作的部署方面,首先把人的安全放在第一位,自己的员工也好,创业公司的员工也好,个人的安全都是第一位的。另外,在协助园区上下游企业复工生产,组织协调防疫物资的同时,我们也不断优化服务,不间断的提供线上指导和咨询,并且创新地推出“空中加油”(无还本续贷)模式确保对中小企业的融资贷款通畅,扶持小微企业。

03 疫情倒逼孵化行业升级

首先,孵化器要回归孵化的本源,提升服务价值,实际上是怎么塑造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怎么提供更加有价值的服务内容。传统孵化(二房东模式)要向链条式孵化服务升级。

其次,要加大、拓展对项目的投资,形成投资+孵化的局面。还要提升服务收入,怎么来进一步研究我们扩大我们的多元化的收入。

第三,要加强人才的储备,引进和吸纳更多的专业性人才加入这个行业。

04 孵化器未来的发展趋势

总而言之,从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孵化器一大类是政府性的机构,第二类是市场化的机构。政府类的孵化器应该还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存在下去,因为是政府的职能需要园区配备孵化机构。

但是,未来更多的将是市场化的公司,以盈利的方式企业化运作,这也是整个孵化器行业的发展方向。

未来,市场化孵化器的特征趋势将向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国际化这四个方向发展,去链接专业资源,融入全球创新体系

  • 专业化一是专业技术领域;二是专业的运营、投资管理团队;三是专业渠道。

  • 市场化孵化器的服务要跟项目投资结合起来。

  • 品牌化从孵化器整个行业的发展和竞争来看,孵化器需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应该开一些连锁店,这里要有一个辐射的概念,要在全国推广。

  • 国际化这一块,我们在开展对企业服务方面,以前多是在线下面对面,通过这次疫情的发生,我个人发现线上服务的空间很大。包括利用一些线上的渠道拓展国际合作,提升我们的国际化水准。这次疫情,让我们意识到,孵化行业应该更多的利用在线网络渠道为在孵企业提供服务;一些国际行业机构,包括美国的北美孵化协会、欧洲的EN、IASP等都需要我们通过网络渠道建立链接,来挖掘资源、利用资源和落地项目。

盛景网联杨跃承

双创升级和孵化器高质量发展的趋势


杨跃承

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原副主任,首科院特约研究员、盛景网联高级合伙人、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专家顾问

刚才听了大家的发言非常受启发,大家讲了很多非常好的做法、经验和一些新的建议。

01 疫情的影响

首先,这次疫情,对整个国家经济短期内肯定造成了很大影响,现在很多企业还没有完全复工,很多人现在还在家办公。当然,对我们的孵化器来讲,从他们所做的工作、他们的收入来源和结构来看,也同样受到较大的影响。但我觉得总体上对中小微企业的影响更大,中国有4000万家中小微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我们从政府出台的一些政策,社会上更加关注的焦点来看,实际上都聚焦到了对中小微企业的影响,这涉及到就业,涉及到老百姓的生存压力,涉及到整个经济、社会的稳定等方方面面。

但我觉得疫情也是一种倒逼机遇,倒逼我们研究创新创业、创业孵化如何升级,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提升创业孵化团队建设和组织能力,开拓新业务的机会……我们都会有更多的思考和研究,这个从未来长期的发展会有好处。

所以,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应对疫情,另外一方面,我们也不要恐慌,要有信心,相信我们的国家能够很快进入到正常的经济发展轨道上来。0

02 双创升级和创业孵化行业的发展

首先,双创升级和孵化器的高质量发展总体上是一个事儿的两个方面——创新创业是我们培育的企业主体的行为,孵化器主要是对创新创业企业提供服务的机构,孵化器的高质量发展,取决于对创新创业趋势和方向的认识和把握,如果我们对创新创业主体、创新创业行为没有清楚的认识,对双创升级没有更清晰的认识,孵化器的方向也很难把握。孵化器是服务创新创业企业的,本质上是做企业服务,所以孵化器要更多的关注、研究创新创业的趋势、方向和企业的成长规律,研究新经济发展的一些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把这些搞清楚了,我们才能够更好的把握孵化器的高质量发展,这是我想强调的第一个事。

二是要把握好方向,创新创业如何应对疫情,面向未来、面向中长期,我们应该把创新创业的重点方向放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消费升级和实体经济,中国市场很大,内需和消费升级空间非常大。高端制造业是中国实体经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怎么能够很好围绕这些方向进行创新创业的升级。

三是要加强理论的研究。现在是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是进入到数字经济的时代。创新创业和孵化器的形态都在发生变化,创新范式也在发生重大变化。创业的群体结构、方式、方法也有很多新的模式、新的机制和新的路径,都需要我们深入研究。这两年我一直在研究小米的谷仓学院。我跟洪(华)博士交流也比较多,他们很注重方法的研究和工具的使用,而且在孵化器的形态上,他们自身也做了一些很好的尝试。现在孵化器的形态更加丰富多彩,除了科技部火炬中心认定的孵化器外,实际上还有大量的没有经过认定的大企业、投资机构、新型研发机构等都在做创业孵化,都在做企业培育,都在做中小企业的服务,而且服务质量和能力都高于一些传统的孵化器。现在有很多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会提供一些新的工具,我们要研究怎么用这些工具来服务到我们的创新创业升级、孵化企业的进程中来。

四是我们创业孵化发展近40年,我们对面临的一些问题,特别是一些长期性、结构性和体制性的问题,应该有深刻的认识,要逐渐进行调整。

比如数量和质量的问题。中国现在是孵化器、众创空间全世界第一大国,但不是强国。真正高质量的孵化器还是少数。针对这次疫情我观察到,孵化器的主要采取的措施,基本上都是在通过减免房租的方式支持中小企业。很少像谷仓学院这样在疫情发生以后,洪博士写了一万多字的文章介绍他们怎么去应对这次疫情,如何提供深度服务。实际上,这里边折射出我们孵化器行业服务能力的缺失,没有更多的办法,只有免房租。当然不是说免房租不好,这是对创业企业支持非常重要非常好的一种方式。我认为我们还应该有更多的方式、更多的办法,但是因为我们能力的欠缺,我们无法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谷仓可以给企业做设计、可以跟企业对接供应链、可以给企业拓展营销渠道……像这种增值服务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它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孵化器的人才结构问题也比较突出,孵化器行业从业人员,高水平的人还是少。孵化器的人才质量直接影响孵化器高质量发展,这个行业怎么能够吸引更多的高水平的人才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

孵化器应该是公益性还是盈利性?是市场化的还是非市场化?我感觉不管你是事业单位,还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国有的科研院所,其实我们要做创新创业的主体培育,一个事业单位的机制和思维,要去服务一个市场化的主体(因为企业都是市场化的),他们的思维是对不上口的,做孵化器必须得有市场化、企业化的机制、思维。不管是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还是科研院所,一旦进入到创业孵化机构,就是跟企业和创业者打交道,所以我认为,孵化器企业化和市场化的机制是主流。公益性和盈利性这两个不矛盾。民营企业的孵化器同样可以做公益性的事,公益性主要是达成政府的政策目标,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同样可以实现公益性。市场化的机制、民营孵化器,同样是可以做到公益性,而且市场配置资效率更高。

年前我看到一篇文章,北京前10名的孵化器,排在前列的大学科技园,靠房租收入的比例还非常大。在起步阶段,它可以是一种收入模式,但长期发展它不应该占大部分,就是说我们这个行业,如果长期这么下去,会有很大的问题。孵化器未来应该靠增值服务、靠投资、靠服务能力去实现盈利和发展,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结构性的问题

还有一个长期性问题。长期以来很多孵化器、众创空间,没有技术依托。孵化器要培育高质量的企业,一方面要有很好的机制,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另外,从科技创业的角度来讲,要解决更大的问题,培养更加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我认为每一个好的孵化器自身都应该有技术依托、科研依托、人才依托,或者有跟技术依托的链接能力、合作机制,现在绝大部分机构是没有这种依托的,科技创业没有技术源头培育高质量的科技型企业也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所以,现在倡导的硬科技创业孵化非常重要,但它一定是有技术依托的。

五是能力建设创新创业国家把它提得很高、看的很重。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发了一个关于打造双创升级版、实现双创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文件,明确指出创新创业是经济发展新动能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是我们培育企业主体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路径和手段。只有大量的企业主体不断产生,我们未来的经济才有活力和希望,国家才有竞争力,这件事是非常伟大的。

创新创业能力、创业服务能力长期的能力建设是国家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刚才大家讲基础性服务,讲增值服务,讲深度、重度服务,其实能够提供不同的服务,体现了一个孵化器能力上的差异。如果说一个孵化器仅仅能够提供房租、注册、法律、会计这样一般的服务,他不能够提供创新创业要素的整合、人才和技术支撑、创业投资、产业供应链资源等深度服务,说明它自身能力是不足的,很难高效率孵化出高质量的企业,所以我们未来的方向是要有培养有能力的创新创业企业和有能力的孵化器。

六是生态体系建设。谷仓学院之所以做得好,是因为他们的生态体系比较完备。所以我觉得创新创业公司和孵化器,要么自己构建一个生态,要么融入一个生态。刚才韩总讲的我也是非常认同,其实他们在做产业孵化,在做产业创新,在把创业公司和后端的产业很好的打通,这就是生态体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也是孵化器未来的一个方向。

03 双创升级和孵化器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一是趋向更高的能级

我们要努力推动高能级创新创业:面向前沿技术、硬科技;让更多的有资源、有能力、有技术、有创业条件的高层次创业创新创业的群体,比如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企业高管等参与创新创业;着力培育产业价值链高端的创新创业企业,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具有全世界最大的消费群体和市场,产业链最齐全。但很多高技术产业在价值链的中低端,在价值链高端的企业还是较少;孵化的目标企业未来要瞄准有创新能力、有竞争力、有控制力的行业头部企业。

二是趋向更大的范围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我们创新创业的范围更加广泛。现在孵化器的形态在变——除了孵化器,还有很多新型的研发机构、大公司、产业互联网平台,高校院所都在做创业孵化。特别是在数字经济催生下,创业孵化集成化、平台化、网络化、智能化、国际化趋势更加清晰,企业的集聚效应、链接效应更强,大中小企业融通,跨界、跨区域、跨国的创业更活跃。以前传统孵化器思维,更多讲的是载体、物理空间,我认为物理空间已经不是最重要的,现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特别是数字经济发展了以后,一些平台化的公司,实际上都是跨区域、跨行业、跨技术领域的,它创新创业的范围越来越大,创业孵化形态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

三是趋向更深的程度

深度的创新创业和孵化可以认为按照技术领域追求专业化;也可以理解为产业孵化,一些孵化平台性,都是围绕聚焦垂直细分的产业领域进行产业孵化和产业创新;还可以围绕挖掘特定的场景,聚焦客户群体、以客户为中心开展创业孵化;可以针对解决特定的问题、响应特定的需求进行创业孵化。

所谓的深,不是过程导向,而是结果导向。孵化器要深度参与企业的创新创业过程,更加重度的赋能和服务。要伴随企业的成长过程,要帮助企业整合利用资源、解决创新创业中的问题,要支持企业做强做大。只要企业成长、就需要持续的服务,只要企业成功、才能更多分享企业成长的收益。只有追求结果经济,孵化器才能有很好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

四是趋向更高质量

我们要提高创业孵化质量,就是要提高创新创业的确定性、提升创新创业公司的能级,说白了,就是怎么追求大概率的创业公司的成功,使创业公司有更高的创新能力和市场价值。一般创业孵化的成功率不到10%,海尔的海创汇张瑞敏讲成功率大概是40%—50%,小米生态圈孵化成功率达到90%以上,这样的创新创业就具备了确定性。怎么把一个创新创业的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我们的创业孵化,我不希望每一个创业公司的创业行为都是去试错,因为试错的成本会很高。所以我们讲创新创业可以精心设计和准备,可以创造条件和整合资源,可以遵循一定的方法,可以采用一些有价值的工具,孵化器要设定准入门槛、要更好的选择和发现好的创业企业。这样,就实现了精益创业、低成本的创新创业,要减少试错的成本,来提高确定性,实现创业孵化高质量发展。

五是更趋向价值投资

要做好创新创业,政府要引导创业投资更加关注价值投资,聚焦早期创业企业、鼓励支持长期投资。政府的引导性基金要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不同的投资阶段、不同的投资领域、不同的投资区域、不同的投资对象要采取不同的引导政策,与市场化投资机构形成投资战略默契,对响应政府政策目标的投资方向,对高精尖项目、高能级创新创业要注重整合产业投资,加大投资强度,策略性的让利市场化投资机构,实现双赢。

六是趋向更精准政策

目前整个的国家已经形成良好的双创氛围,一般的创新创业,现在很多普惠性的政策都能够支撑了,特别是这两年政府营商环境的改革,服务的便利化,给中小企业提供了非常好的生态环境。现在创新创业与创业孵化政策很多地方都是后补贴,创新创业早期需要雪中送炭,普惠性的后补贴政策,政策价值往往是打折扣。我们缺失的还是围绕着高能级的创新创业的靶向性、前置性、精准的政策支撑,政策也要引导大企业、产业界、投资机构走到创新创业的前端、早期,形成良好的政策协同,追求最大的政策效能。

韵网颜振军博士 

智能孵化是创孵升级的一个方向


颜振军

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韵网(WIIN)创始人

我就谈谈感想,四句话。

第一句话:孵化器受到双重影响。

疫情来了以后,孵化器作为一个市场主体,自己不能开业,有很大的经济损失。

全国12,000家孵化机构,70%是民营的,其中多数是小机构,所以很多孵化器机构实际上是可以看作是小微企业,我们昨天发布的问卷已经有400多家回复。这些机构能撑到半年以内的大概50%左右,影响还是很大;另外一个影响就是孵化器本身的特殊性,刚才几位都提到了,他的业务很重要的就是帮助人,很多在孵企业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这也是孵化器面临的困难。

第二句话,孵化器为抗疫做出了重要贡献。

包括支持在孵企业做研发,协调企业生产对接抗疫药品、器械、物资;为在孵企业减免租金和服务费,即使国有机构也同样面临压力;为企业提供心理辅导、产业链资源、专业服务等,降低负担、提高效率;这个过程里,很多孵化器做了大量的线上业务,行业的线上业务开始活跃,孵化服务不间断,纷纷开展线上培训、讲座、开发线上工具等;另外,我发现这次有一批孵化器协会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河南、重庆、北京、成都、上海、广东等地协会纷纷组织协调,连接行业、政府和社会,和孵化器一起为抗疫做了很大的贡献。

第三句话,疫情是一个转型的契机。

疫情来了之后,以及后疫情时代,恐怕因为所服务的客户需求的变化,孵化器行业的运营、商业模式都发生相应的调整。

这里边我观察孵化器的形态,孵化器在用什么连接在孵企业?我觉得疫情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情境,来检验孵化器和在孵企业之间的关联。检验出来多数情况下,我们的孵化器跟企业通过物理空间发生关联。疫情来了后,很多机构很积极的分担企业的焦虑,分担的方法是什么?首要的或者唯一的,就是减免房租,我们看到孵化器承担的社会责任;另外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孵化器的无奈,在这种情况下,想帮助人,但是真能帮的地方实在是太少。所以我很期待这个疫情给我们中国的创孵行业的整体转型提供一个契机,可能这样的转型,在今年春节之后就开始了。

刚才胡总讲到,国内孵化器成熟的商业模式还没有形成。尽管这几年我们有一些新的机构、新的模式在出现,但是充分的市场检验还没有完成。不管什么模式的孵化器,一定是要跟在孵企业形成生命共同体,这样孵化器成熟的商业模式才可能形成。

最后一句话,智能孵化是创孵升级的一个方向。

我是觉得从孵化器的形态来说,未来就两个方向:一个是产业孵化,一个是智能孵化

产业孵化就是以洪博士谷仓学院为代表的一类。之前十几年里,最成功的一个产业孵化案例就是电子商务,这个从0开始的一个行业变成了一个全世界最强的一个电子商务产业。另外一个角度就是产业规划,给企业提供产业资源,产业链,包括供应链、包括营销、包括工业设计这样一些东西。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智能孵化。

动力呢?一些新人进入,一些新人进到创业孵化行业里面来,这些人包括自然人,这样一些人,他有产业背景,有某一个行业的背景,有投资、融资的经验,有营销渠道,有很广的人际网络……这样一些人进来,才能真正做好孵化器;另外还有一批法人、一些机构、一些大公司,一些特别的企业服务公司。

智能孵化可能会带来这么几个变化:一个就是物理空间+网络空间

物理空间,一定程度上来说它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们以往对物理空间依赖太重,在这种情况下,新经济包括5G、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一定还要有另外一个空间——网络空间。一个好的孵化器应当是既有物理空间,又有网络空间,至于哪个大哪个小,要看每家机构的商业模式,所以带来的一个变化就是孵化器的运营是物理空间+网络空间。

第二个变化就是本地服务+跨境服务

传统的孵化器就是本地化、面对面,这个资源不够,所以一定要加上跨境服务——这个区域本地之外的外地的一些资源。

第三个变化就是初级孵化+二次孵化

很多孵化器做的是从0开始的一个孵化过程,但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他的能量就到头了,谁来接着孵化?可能有一个二次孵化,我给韵网的一个定义——做再孵化。韵网不是替代孵化器,是给孵化器和孵化器行业提供服务,同时做二次孵化,在线上这样一个智能化的孵化平台里面,孵化器孵化它的好企业,他的利益嵌入好企业,而且它的能量到了极限了,把这样的企业推荐出来,韵网给它二次孵化的机会。

再一个变化就是个体孵化+团体服务

每一个孵化器可能有自己的一招鲜,但是不够,它还需要另外一些孵化器跟他一起结合起来。我们去年建立新材料的孵化共同体,十几个孵化器,有上市公司办的,有中科院的研究所办的,有民营机构办的……每一家都有自己的资源,这十几家加起来,每一个个体的孵化器就获得了十个以上的另外一些资源。

(注:以上内容由韵网根据嘉宾发言整理)

加载更多>>
责任编辑:桂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