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天(6月7日),是2023年全国高考的第一天,我国南方多地将迎来新一轮较强降雨过程,预计未来三天,长江以南的大部地区都将出现降雨,其中江南、华南、四川南部等地雨势较强,局地或现暴雨。而北方地区未来三天则是晴热控场,不过受东北冷涡影响,华北、东北等地将有分散性对流天气。上述地区的考生和家长需关注临近预报,...
高考首日南方新一轮较强降雨上线 北方晴热控场
-
-
近日在北京举办的2023中关村论坛上,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布的最新成果——通用视觉大模型SegGPT获广泛关注。这是一个利用视觉提示完成任意分割任务的通用视觉模型。
中国多地抢抓大模型机遇 打造人工智能创新高地
-
-
日前,农业农村部印发通知,部署实施2023年公海自主休渔措施。自主休渔期间,我国所有鱿鱼钓、拖网、围网、敷网、罩网等远洋渔船(不含金枪鱼延绳钓、金枪鱼围网渔船)停止在休渔海域捕捞作业。
我国部署实施2023年公海自主休渔措施
-
-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中国海警局6月6日联合召开会议,对打击整治盗采海砂违法犯罪专项行动进行再动员再部署,要求加快推进专项行动重点任务落实,加速提升打击整治整体成效。
三部门联合部署推进打击整治盗采海砂违法犯罪专项行动
-
-
一年一度的高考于6月7日拉开帷幕。当考生坐在考场上,接过监考老师递来的试卷时,他们是否好奇过,这样一份至关重要的试卷,究竟经历了怎样的非凡“旅程”才最终被送到自己手上?
武装押运、专人看守……揭秘高考试卷的非凡“旅程”
-
-
6月7日,2023年全国高考正式拉开大幕,全国将有1291万考生奔赴考场,报考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近期,多地出台措施保障考生顺利考试,同时,为保证考试安全,多部门开展净化涉考网络环境、打击销售作弊器材、打击替考作弊等专项行动,综合治理考试环境。
2023高考今日开考,1291万考生奔赴考场!
-
-
2019年6月6日,中国发放5G牌照。5G商用四年来,中国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经济观察:中国5G商用四周年,交出怎样的成绩单?
-
-
今年第一季度,我国汽车出口107万辆,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汽车出口大幅增长,带动国际汽车运输船“一舱难求”,航运公司和车企纷纷出手订船。之前国内没有一家船厂能够建造大型的汽车滚装船,但现在,中国的造船企业正抓住难得的市场机遇,实现零的突破。在去年全球74艘汽车运输船订单中,中国承接了8...
我国一季度汽车出口107万辆 还带火了这个行业
-
-
近日,北京市医疗机构报告两例猴痘病毒感染病例,其中一例为境外输入病例,另一例为境外输入病例的关联病例,两名病例均是通过亲密接触感染。病例发现后,市、区卫健疾控部门迅速开展了流调溯源、医疗救治等工作。目前两病例正在定点医院进行隔离治疗,情况稳定。
北京发现两例猴痘病例!疾控最新提示
-
-
据发表在最新一期《细胞生物学》上的研究,人类脚下庞大的地下真菌网络在全球范围内储存了超过130亿吨的碳,大约相当于全球每年化石燃料排放量的36%,而这可能是实现净零排放的关键。
总编辑圈点|巨大的碳库在我们脚下,真菌储存三分之一的化石燃料碳排量
-
-
《银翼杀手》和《阿基拉》等科幻电影作品让日本未来主义社会的形象已扎根于一些人的脑海。目前,日本仍旧是机器人等高科技领域的全球领先者。但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网站在1日的报道中指出,在全球数字化的奔涌浪潮中,日本在许多方面仍然牢固地停留在过去。
商店青睐现金,电子政务发展缓慢,日本实现数字化任重而道远
-
-
根据史蒂芬·霍金的著名辐射理论,黑洞会随着时间蒸发。但分析表明,事件视界对这一过程并不是必不可少的。据荷兰科学家的最新研究,霍金辐射理论不仅适用于黑洞,所有大型物体,甚至是宇宙,最终都可能会蒸发。
宇宙注定要蒸发?霍金辐射理论或不仅限于黑洞
-
-
材料的某些特征通常是相互排斥的:大部分材料要么很坚硬,要么可以很好地吸收振动,但很少有材料兼而有之。在一项最新研究中,荷兰科学家制造出了一种新型材料,既坚硬又擅长吸收振动,而且还很轻,可广泛应用于从纳米级设计到航空航天工程等多领域。
既坚硬又减振材料面世,有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
-
-
美国研究人员报道了一种新型成像试剂可同时“照亮”多个生物标记,这种包裹在红细胞膜上的荧光纳米颗粒能比目前临床批准的染料更好地靶向肿瘤,只需一束手术光就能发出两种不同的信号,可以帮助医生区分肿瘤边界、识别转移癌症。
纳米粒子溶液可靶向两种癌症标记物
-
-
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家为其机器人“厨师”编写了一本由8种简单沙拉菜肴组成的菜谱,在观看了一段人类演示如何制作其中一种菜肴的视频后,机器人也做出了这道菜。这有望使应用机器人“厨师”变得更容易且更便宜。
机器人厨师能看视频学烹饪
-
-
《自然·通讯》6日发表的一项气候变化模型研究认为,即使在低排放场景下,北极可能早至2030年代就会在9月间没有海冰,比此前的估计早了约10年。这些最新发现强调了人类活动对北极的重大影响,表明了对北极在近未来的季节性无冰做好计划和适应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