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涛委员:提高学生身心“健康”

2020-05-21 23:16:30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陈曦

曹雪涛委员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陈曦

“今年两会是在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防控工作逐渐转入常态化的特殊背景下召开的。应该说,通过这场众志成城的全民‘战疫’,全社会乃至全人类再一次把健康问题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对科技日报记者说,作为从一名医学科研工作者,同时也是教育界委员、大学校长,他这次的两个提案也和“健康”息息相关,如果用几个字概括,就是“以体育人”、“以评促建”。

“近年来,国家开展的全国性大规模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和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显示,虽然青年学生体质整体状况有所改善,但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存在下滑趋势。”曹雪涛认为,应通过加强和改进大学的体育,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

曹雪涛建议,要回归体育本源,把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研究修订《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改进体质健康状况跟踪指导和监测评价制度;转变体育教育观念,由侧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转变为健康意识、习惯养成和体育精神的培育;强化“以体育人”理念,将体育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和人格塑造全过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特别是要鼓励学生参与竞技体育训练和赛事,体悟竞技体育内涵,培育体育文化精神;将研究生纳入体质健康测试范围,通过建立体质健康档案、为毕业生颁发体质健康证书等多种举措,增强研究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同时,考虑将研究生体质健康评价结果纳入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当下,国内外很多大学评价体系或‘排行榜’被广泛地传播和参考,很受社会关注,但这些评价体系是否科学、评价结果是否可信,也引发了一些争议。近两年,中央大力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出台了去‘五唯’、破除SCI至上等文件,引导高校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曹雪涛表示,通过优化评价体系,从引导高等教育注重内涵、特色、质量的角度出发,促进大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曹雪涛建议,建立健全分类别、分领域、分学科的评价机制,减少综合性、排名性评价,引导各高校对自身改革发展的成效和不足有准确的认识;在评价体系的构建中,要坚持“质量”和“贡献”导向,注重对成果创新质量、实际贡献以及长期社会影响的考量;要把“培养人”作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核心标准;要综合考虑办学类型、发展定位、学科优势、所在地域、所属行业等“特色”因素,构建开放灵活的评价机制,在评价中注重引导学校特色化发展;要推进评价体系与国际接轨,鼓励高校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参与国际竞争。最后,要理性看待、合理运用评价结果,引导高校坚定特色、保持“定力”,避免走入“唯排名论”的误区。

加载更多>>
责任编辑:岳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