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耳日:保持听力,终身受益

2021-03-03 10:51:25来源: 北京自然博物馆 作者: 齐霁

3月3日,是国际爱耳日。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良好的沟通交流与听力健康是我们与彼此,与社会,与世界的连接;对于听力损失的人,准确、及时的干预可以促进他们获得教育、就业和社交的机会;在全球范围内,缺乏诸如助听器之类的干预措施来解决听力损失;应通过卫生系统提供早期干预。

那么,听力是如何损失的?生活中的哪些行为会损伤听力?该如何避免又该如何保护听力?别急,接下来我们就为您一一解答。

01 说说听力

在了解听力损失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下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耳朵结构图 图片提供:齐霁

物体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的传播,被耳廓捕捉收集,经由外耳道带动鼓膜一起振动,三根听小骨将振动传导到耳蜗。在耳蜗里,声波信号被转化为神经电信号,通过前庭神经传送给大脑处理,最终产生了听觉。

这段专业描述稍显晦涩,不过读完之后不难发现,听觉产生的一个关键,在于声波信号到电信号的转化。这项重要的工作,是由耳蜗内的柯蒂氏器完成的。在柯蒂氏器的基底膜上,有着无数根毛细胞。这些毛细胞能够感受到最轻微的振动,并且把振动通过突触传递给神经元最后发送给大脑。

02 谈谈听力损失

一说到听力损失,总有人认为这是人体老化的表现。其实不然。数据统计表明,在听力下降的人群中,有一半以上都是65岁以下的人。而世界卫生组织去年的一项研究更是明确指出,目前全球有约11亿年轻人(12~35岁之间)正面临无法逆转的听力损失风险。

听力损失如此常见,但可怕的是我们却很难在早期及时发现它。这是因为,听力损失最先出现的往往是高频听力(4000 Hz以上)的损失,而我们生活中接触到的声音频率通常在 500~3000 Hz之间,这就让我们产生了一种“听力正常”的错觉。等明显感觉到自己听不清听时,往往已经为时已晚。

哪些原因会造成听力损失呢?除了物理因素(如掏耳朵不当损伤了外耳道、鼓膜等)和病理因素(如中耳炎、动脉硬化等疾病发展到影响听力)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生活因素——噪音。长期持续接触噪音以及短暂的强噪音造成的听力损失是不可逆的,即使是在停止暴露很久之后也不会失而复得。因为噪音破坏了柯蒂氏器中的毛细胞,而受损的毛细胞不会再生

您可能会说:躲开噪音还不容易,只要不去吵闹的地方就好了。不,这还远远不够!要知道,街道上正常的车流声大概有80~90分贝,这个音量就已然能够损伤毛细胞了。公交地铁内的声音大约为80分贝,如果您在这样的环境中使用耳机,那么您听到的播放内容实际上就是一种噪音。

03 聊聊最重要的:如何预防听力损失?

想要预防听力损失,就要在日常生活中树立爱耳意识,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合理使用耳机

长期佩戴耳机可遵循 “60-60” 原则:即使用耳机时,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 60%,一次不超过 60 分钟。

此外还应做到:不在嘈杂的环境中使用耳机(或使用降噪耳机);睡觉不戴耳机;如果长时间佩戴耳机,最好使用头戴式耳机。

2. 噪音环境下做好防护

需要长期在嘈杂环境中工作的人,建议佩戴防护耳塞和耳罩。

控制前往夜总会、迪厅、酒吧、体育赛事等高噪音场所的频率;尽量远离扩音器等声源;可采用“间歇式”离开,让听觉器官得到短暂的休息。

3. 积极治疗基础病,合理用药

对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基础病应积极治疗,遵医嘱服药;重视感冒,若感冒同时出现耳部不适要及时就诊,避免感冒继发中耳炎。

不要自行服用药物及保健品,避免一些耳毒性成分损伤听力。

4.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减少挖耳次数;不要大力擤鼻涕。

合理膳食,营养均衡,避免大量饮酒。

5. 不要忽视听力检查

出现耳鸣、耳闷、眩晕、耳聋等症状时要及时就诊。

建议体检时加入听力检查;检查发现听力损失后,请在医生建议下尽早验配并使用助听设备。

加载更多>>
责任编辑:何沛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