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新模式,山阴县万亩谷子喜获丰收
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讯(记者王海滨)深秋时节,雁门关外的黄金谷子带,一望无际的农田里,沉甸甸的谷穗,好像在微风摇曳中向人们点头问好。连日来,山阴县北周庄镇郑庄村有机谷子种植基地,机声隆隆,车辆穿梭,这里,万亩金色的谷子正在抢时收割。
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不见了手握镰刀的农民挥汗如雨,取而代之的是大马力的联合收割机,在农机手熟练的操作下,宽幅2.8米的谷子一次性收获脱粒,而且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推广应用,让土地的效益倍增,农民的收入翻了番。
山阴县是山西省5个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之一,除了运用最先进的技术之外,今年当地的小米加工企业、农户以及农机合作社也成为了联合体,企业负责提供种子、有机肥和小米销售;农民用土地入股,进行田间管理,还能赚分红;合作社负责机播和机收,各自分工又合作,最后按约定分成,新模式新机制让大家的积极性更高了。
10月13日,山阴县郑庄村村民李国钧的10多亩谷子刚刚收完,他说:“过去一亩地产300斤,每斤卖1.5元,今年产量可以达到700到800斤,收入比过去翻了番了。”
山阴县鑫霏农业开发公司负责人张海元介绍,这样的合作模式下,我们减少了收谷子的资金压力,每亩地产500斤谷子的情况下,我们就和农民三七分成,超过500斤的,全部归农户,今年算下来平均亩产800斤左右,净利润可以达到800元到1000元。
山西省杂粮学会会长、山西农业大学教授郭平毅介绍:“过去,一个人一天能割一亩谷子,也很费力了,割倒后还需要脱粒。现在我们的机械化联合收割,一天单台作业就可以收获50亩以上,单就收割谷子的这个环节,可以比人工能提高50倍以上的效率。”
山西作为杂粮大省,谷子为龙头,常年播种面积在300-400万亩,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谷子生产目前仍以传统的生产方式为主,劳动强度大,机械化水平低,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生产效益不高,严重制约着谷子产业的持续发展。为推进谷子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水平的提高,省科技厅在2015年度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中,启动了“谷子全程机械化产业技术开发”重点项目,投资250万元科技研发资金支持谷子机械化产业技术开发。
郭平毅教授和他的科研团队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引进良种、改善技术,通过旋耕、平地、覆膜、穴播、覆土、镇压一体化穴播机和精量化免间苗条播机突破了人工间苗的难题;通过定向喷雾实现了机械化施肥施药,实现了人工不锄草的问题;通过中耕机实现了人工不锄地;通过割台、拨禾器和筛选及分离系统的改造,实现了谷子的收割、脱粒和分选于一体的联合收割,破解了人工不割谷的难题。“四不技术”即人工不间苗、不锄草、不锄地、不割谷的实现,使得谷子生产基本达到了全程机械化,平均节省用工4~5个/亩。目前,这些技术和配套装备正在全面推广中。
近几年,山阴县的谷子种植面积从不足1万亩增加到了6万亩,仅凭这一项,就让全县的农民人均增收1300多元。目前,山西谷子种植面积达到了300多万亩,是全国的小米主产区,山西省正通过加强山西小米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精深化加工、全程化监管,打造优质山西小米,到2020年,要把山西小米品牌建设成为全国著名的区域公共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