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猴与类脑智能研究谋求产业化落地 有望加速脑疾病新药研发
科技日报上海7月18日电(记者 王春)今年年初,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克隆,被国际生物界评价为近20年来全球生物科技里程碑式突破。18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和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政府共同成立“G60脑智科创基地”,同时“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上海松江)”、“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松江基地)”在松江正式挂牌,以克隆猴技术为代表的脑科学与类脑科学技术正式落户上海松江G60科创走廊。
据悉,此次G60脑智科创基地的成立,将大力发展以克隆猴为代表的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并进行产业化,创建脑科学与类脑技术等高新领域的龙头企业、培育相关产业领域的“独角兽”,打造长三角经济发展新引擎,成为辐射全国的科技创新源泉。“我们计划建成国际化非人灵长类疾病模型研发中心、国家级脑智技术研究及成果转化中心,配合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专项‘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一体两翼框架。”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院士表示。
此前,人类绝大多数脑疾病不能有效治疗,主要原因之一是研发药物通用的小鼠模型和人类相差甚远,没有克隆猴,就很难建立模拟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在G60脑智科创基地,跨学科的研发和产业化团队将利用体细胞克隆和转基因等技术建立脑疾病模型,发展新型类脑理论与技术,解决脑重大疾病诊断、干预和治疗的关键技术,将推动我国发展基于非人灵长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全新医药研发产业链,促进针对老年痴呆症、自闭症等脑疾病,以及免疫缺陷、肿瘤、代谢性疾病的新药研发进程。
此外,科学家们希望更深入解析人脑工作的模式,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革命性突破提供基础。据介绍,该基地将开展类脑智能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研制新一代人工智能计算模型与器件,实现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跳跃式发展。据悉,在未来,人们将看到人工智能自我学习进化,持续为生产生活提质增效,运算能力更加庞大,能耗却降低几个数量级,以及脑机融合赋予人类意念控制的“超能力”等种种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