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高中生是抑郁情绪的高发人群 

2018-07-05 10:28:37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哈尔滨7月5日电(通讯员乔蕤琳 陈璐记者李丽云)记者5日从哈尔滨医科大学获悉,近日,由该校健康教育学教研室王丽敏教授率领研究团队完成的一项课题显示:青春期学生轻度(有轻微的痛苦感觉,但对日常生活和学习没有大的影响)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9.4%,其中男生27.5%,低于女生的31.2%,高中35.3%,明显高于初中的22.2%;中等程度以上(有痛苦感觉,并影响生活和学习)抑郁症状检出率为8.0%,其中男生7.7%低于女生的8.4%;高中9.5%,显著高于初中的6.3%,且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研究提示高中生是抑郁问题的高发人群,这一现象值得关注。

该课题是教育部课题—《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青春期中学生心理精神症状发生机制及变化规律的研究》。该课题调查了哈尔滨市某区公立学校981名中学生(男生491人、女生490人),运用成型公认量表,对其抑郁问题检查率及抑郁症状(是一种现象学解释,分数高并不意味着就患有抑郁症)及其发生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抑郁与焦虑不同,焦虑是人的一种本能情绪,每一个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如果在中度及以下,会对日常的应对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然而抑郁则不同,它是一种有害的不良情绪,如果长期存在会对身心及社会功能造成一定的损害。

王丽敏教授指出,在影响因素研究中发现,男女学生抑郁情绪与其自身人格及父母教养方式均有显著的相关性,其中与神经质(情绪不稳定)人格关系最密切,相关系数达0.58(中度相关),其次是与母亲拒绝否认教养方式,相关系数为0.38(低度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人格还在父母教养方式与抑郁症状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即父母教养方式不仅与中学生抑郁症状有直接关系,还有间接关系。这些关系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得到了验证,令人欣喜的是也被追踪数据验证,且与高中和女生模型的吻合程度达到近50%,也就是说中学生抑郁症状有近一半能被上述这些因素解释。具体来讲,在家庭中父亲采纳缺乏情感温暖理解、过度保护和母亲采纳拒绝否认教养方式直接影响抑郁症状,父亲拒绝否认和母亲过分干涉保护100%通过塑造子女的神经质人格特征对抑郁症状产生间接影响作用。因而提示,相似的家庭教养方式会因学生不同人格特征可能产生不同的情绪症状结局,相反,不同家庭教养方式通过同样的人格特点可能产生相同的情绪症状结局。此外,运用追踪数据证明了这样一个发展规律,即随着年龄增长父母教养方式对抑郁症状的直接作用越来越小,而通过人格因素对抑郁症状发挥的间接作用越来越大。具体表现在神经质人格对抑郁症状的直接作用增大,随年龄增长1岁提高近10%;父亲缺乏情感温暖理解、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拒绝否认对抑郁症状间接作用所占比例明显增加,尤其是父亲缺乏情感温暖理解和父亲过度保护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由原来的47.5%左右分别升高到近70%和近60%。说明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父母教养方式更多的是通过塑造人格这一中间变量来实现对抑郁症状的影响,也就是说父母教养方式通过学生人格特征的内化发挥作用越来越大,这个过程值得学界重视。因此,学校和家庭应该在良好人格培养与教育上下功夫,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也是今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与成才的关键要素。

王丽敏教授提示说:中学阶段是生理发育、心理发展、人格塑造的关键阶段,为成年期的健康和成就打下基础。但由于中学生心理的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和动荡性等发展特点,会遭遇许多压力、矛盾和危机,产生抑郁等消极情绪体验,出现许多心理问题,导致学生的躯体健康和社会功能受损。好在,中学生人格、心理面貌尚未定型且接受能力强,如果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及时、恰当的引导与教育,帮助他们以成熟、健康的应对方式解决问题,将会极大促进他们的心身发展。

“预防与干预中学生抑郁症状发生发展的有效而关键方法是改善父母教养方式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当然还有应试教育的问题,因此,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力量的整合。”王丽敏说,学校和家庭应积极沟通与交流,实现家校合一,促进学校和家长有效的配合。同时,有效提高家长采纳符合青春期学生身心特点的积极教养方式,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庭教育讲座和家长教育经验交流会,让父母更多地了解青春期中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的发展特点,学会科学地管教子女, 诸如怎样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情感联系,避免过度溺爱、保护、干涉和惩罚、否定青春期孩子。此外,学校根据青春期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团体训练,尤其要注重健全人格培养,促进他们顺利适应和完成心理过渡,提高他们心身健康水平;对于那些存在抑郁症状或问题的中学生, 保护隐私的情况下,可以借助学校心理咨询室,甚至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进行有效的辅导或治疗。社区或妇联也可开办家庭生活教育中心,在家庭社工和志愿者的协助下,以多元生动的活动形态,带领家庭成员一起学习与共同成长,帮助家长掌握正确有效的教养技能,培养子女对事物的积极态度、情绪的自我调节和行为自控能力,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从而减少或降低抑郁症状或问题的发生。

加载更多>>
责任编辑:赵英淑
第二届基础设施智能无损检测研讨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