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壁画是怎样用“克隆”手段复活的?

2018-03-29 16:21:33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沈佳 记者王海滨

沈佳 记者王海滨

古代壁画保护是世界难题。原址保护由于条件有限,壁画色泽会逐渐脱落甚至消失。国际上采用壁画切割方法,把壁画放到博物馆里,可是切割后有些信息会丢失,壁画内容不完整。用相机拍下来,电子数据固然可以让壁画永存,但可视不可摸,于公众而言也是一种遗憾。如今,这两道难题,通过壁画“摹制”方法基本解决了。

解决难题的是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副教授姚智泉团队,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信息资料室主任王雁卿以及大同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组。

位于大同御河之东沙岭村东北约1公里的高地上的沙岭北魏墓地,12座北魏墓葬共出土文物200余件,其中一座砖石墓保存有精美壁画且有文字纪年。墓室内的壁画,集中展现了拓跋鲜卑对另一个世界的生活和灵魂安置,与同是北魏开凿的云冈石窟对往生世界的想象交相呼应。沙岭北魏墓葬壁画极其珍贵,2年前,壁画“摹制”团队就从这里开始“下手”。

他们采用多类型全方位空间信息测量手段,对墓葬进行测绘,并用激光三维扫描技术对墓葬整体进行高精度三维信息测量与采集。姚智泉说:“先通过高清扫描,然后再对壁画地仗层的材质进行取样分析,比如用什么石灰做成,里面掺杂哪些材料,接下来我们就会收集这些材料,做成一模一样的地仗层。”这是“摹制”技术的第一步。紧接着,分析壁画上绘图采用的颜料,“沙岭墓壁画是红、黑、蓝三种色彩,你得分析出到底用的是自然染料还是矿物质染料。”这些工作是做壁画的基础,通过科学技术,分析壁画的图像、艺术、材料等信息,力求打造出的壁画,从质感、材料、肌理以及历史厚重感上,都高度接近原作。

为了1:1还原壁画内容,使临摹接近真迹,专家组为“摹制”团队提供考古学和北魏历史研究方面的学术支撑,对画稿进行把关指导。考古人跟画师怎么合作?王雁卿告诉记者,要把画师“培养”成考古人。“首先,画师们每天要写工作日志,就像考古日志一样,把每天的工作内容、绘制技法都记录下来,对于日后工作是一种探索。其次,就是让画师们从画线稿开始。”她说,“画师绘制前期,云冈石窟研究院信息中心已经把壁画的各类信息采集回来,比如一个器物的大小、在壁画上的精准定位等,为日后绘制提供了基础支撑。

上千年前的北魏究竟是什么样?人们过的究竟是怎样的生活?虽说沙岭北魏壁画提供了一些生活模板,也留下很多待解之谜。“这组壁画蕴含的信息太丰富了。墓主人宴饮图,从服装到使用的器物,再到助兴的乐舞乐伎,这些信息都要精准;墓主人出行图中,还有各类车辆,画师们对这些都不了解。我们前期就要给他们找资料,或者说找墓葬中曾经出土过的实物,领着他们去大同博物馆等地看,让他们有一种代入感,这样绘制出来的图像才能准确。”王雁卿充分发挥了考古人严谨的特质,按照壁画中的不同题材进行分工,有人负责服饰,有人负责车辆,有人负责器物,比如墓主人用的酒具、酒壶、仪仗队手持的物件等。“很具象,很复杂,得不停地查阅资料。要找到类似的图片,画师才好对照壁画上的实景绘制出来,这个过程还得不停修正。”拿着绘制好的线图,画师们趴在放大数倍的壁画图像前仔细对比,在研究的基础上复制、临摹。8幅大体量的壁画三易其稿,对于王雁卿来说,这是块硬骨头,但她和团队成员及画师们通力合作,硬生生地啃了下来。

今年年初,“另一个世界的想象——大同沙岭7号北魏墓葬壁画与云冈石窟艺术展”在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展出,游客漫步在一幅幅壁画面前仔细观摩时,眼前的人物似乎鲜活起来,墓主人端坐堂前与宾朋把酒言欢,周遭环肥燕瘦的艺伎翩翩起舞,好不热闹。一组壁画,浮现出了北魏早期的文化生态模式。考古、美术界专家学者看到壁画复制品后,连声惊叹,都赞不绝口。在他们看来,壁画“重生”,不仅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可示范模板,“克隆”后的壁画更能真实反映原壁画的信息,为广大美术爱好者和从业者提供了学习研究的范本,可谓一举多得。

加载更多>>
责任编辑:滕继濮
第二届基础设施智能无损检测研讨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