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齐生:世界竹材加工利用领域的开拓者
世界竹材加工利用领域的开拓者
——追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齐生
通讯员 谌红桃 记者 张晔
9月25日上午,南京大雨倾盆。“张院士一路走好,师者精神长存!”南京林业大学师生的微信群、朋友圈被刷屏,沉痛悼念张齐生院士。
1939年,张齐生出生在浙江省淳安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1956年高中毕业时,为了改变家乡贫困的面貌,他选择了当时属冷门的木材机械加工专业,毕业后从事木材加工工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1979年,张齐生带学生来到山青水秀的安徽黟县。眼望漫山遍野的青青翠竹无法有效利用,他久久不能平静。
从黟县回校不久,已过不惑之年的张齐生决定,把自己的研究方向从木材转向竹材。他誓要改变竹子的“宿命”,改变竹乡百姓的生活。
“竹子高温软化展平”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张齐生率队艰苦探索7年,终于开发了竹材高温软化为核心的竹材展平工艺,使竹材工业化利用实现了可能,取得了研究工作的重大突破。
几年后,他先后在南方竹产区推广建设了30多家竹材胶合板厂,产品供不应求,不仅广泛应用于我国40余家汽车制造厂的车厢底板,还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家,创造产值2亿多元。
在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竹子大规模的开发利用,竹子身价倍增,竹子开发碰到现实难题。80年代每根1.8-2元的跃升到每根12元-15元。当时杨树加工业大规模发展,杨木加工成本更低。张齐生敏锐地感觉到,如果竹产品不提高技术含量,最终竹子的工业化利用可能半途夭折。
经过反复实验与探索,1995年,张齐生运用合板结构理论,把竹子和木材按一定的比例做成的竹木复合板,各取竹木之长,又避其之短,构建的“完整的竹木复合结构理论体系”,为各种高性价比的竹木复合结构产品设计和研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如今,竹木复合板,广泛运用于集装箱底板、客货车厢底板和混凝土模板,并在国内几十家企业推广运用。3年内,累计实现销售42.86亿元,利税3.81亿元。
张齐生院士一生获奖无数,但他的科研成果工业转化率超过90%,基本每一项成果都能转让,形成现实的生产力,“政府、企业、老百姓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