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16日,支付宝发布春节数据报告,报告显示,龙年春节各地涌现“特色经济”,年货直播出现流量“新风口”,出入境游双向升温。
-
锣鼓喧天的舞龙舞狮表演、整齐而有气势潮汕英歌舞、古韵典雅的各式汉服……如果这些元素同时在国内出现,你或许并不会觉得难得一见。但今年的春节,这些年味满满的元素也出现在了英国、法国、比利时等多个国家,让不少当地居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
灯塔专业版最新数据显示,龙年春节档电影消费,三四线城市十分活跃。业内人士认为,这个春节档不仅电影佳作多、人气旺,大量观众也随着春运客流“下沉”到二线及三四线城市,形成了“返乡观影”“边游边看”等新趋势。
-
在黄河之畔的宁夏,春节期间的美食不仅是一种满足味蕾的盛宴,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展现。
-
这个新春佳节,甘肃庆阳农家的许多孩子戴上了五彩斑斓、精工细作的龙帽。大而圆的眼睛、高翘的胡须、威猛的獠牙……传说中龙的形象活灵活现,孩子们戴着它们奔跑在乡村的院落和小路上,色泽明艳、喜气洋洋。
-
吃团圆饭、守岁、拜年是必不可少的传统民俗,融合新场景、新玩法的“新年俗”活动,也悄然成为更多人的选择。在延续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这些“新年俗”为新春“添把火”,更好为群众生活添彩。
-
“走东家,串西家,喝擂茶,笑哈哈,来来往往结亲家……”新年到来,在一声声客家民谣中,一碗擂茶的香气,是江西赣南客家人的乡愁。
-
12根竹条编织成直径1.2米的大球,借人体力量在空中翻滚、舞动,这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奉贤滚灯。
-
“‘连年有余’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春节前夕,杨柳青木版年画“玉成号画庄”第七代传承人张宏指着墙上的一幅年画说。年画上抱鱼的胖娃娃在天津家喻户晓,每逢春节,几乎家家户户都能看到这个可爱胖娃娃的身影。
-
大年初一,农历新年的开端,神州大地上满是浓浓年味。各地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活动,人们在欢声笑语间庆祝暖暖的中国年,充满了喜庆祥和的氛围。
-
大年三十,全国各地张灯结彩,营造喜庆的节日气氛;人民群众欢聚团圆,乐享温馨的美好时光;社会各界坚定信心、满怀憧憬,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
火轿高抬,唢呐齐鸣,锣鼓阵阵……春节临近,河南焦作沁阳市的山王庄镇万南村又在为今年的“高抬火轿”表演作准备了。
-
中国甲辰龙年到来之际,许多国家政要和国际组织负责人纷纷发表致辞,向中国人民及全球各地华侨华人致以新春祝福。
-
岁在甲辰,龙腾祥瑞。中国人喜迎新春的同时,世界各地的春节庆祝活动也好戏连台。
-
从预订火爆一“厢”难求到花式套餐“龙”重登场,从足不出户大厨到家到“旅游+年夜饭”成为新选择,除夕餐桌越来越多的“打开”方式,不仅烘托出新春佳节浓浓的团圆美满氛围,也彰显着消费市场的生机活力。
-
为庆祝农历龙年新年,我驻外使馆举办丰富多彩的新春招待会活动,同各界人士欢聚一堂,共庆新春,互致祝福,共期龙年和平与繁荣。
-
在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每逢新春佳节,盛大的舞草龙表演都会如约而至。
-
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西安鼓乐,是我国古代音乐的重要遗存。西安东仓鼓乐社既传承了古音,还大胆创新,排练舞台剧、开展网络直播,一曲穿越千年,让素有“中国古代的音乐的活化石”和“中国古代的交响乐”美称的西安鼓乐,焕发出新时代的生机。
-
龙年春节是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后的首个新年。我驻外使领馆举办丰富多彩的新春招待会活动,“欢乐春节”庆祝活动在多国举行,与各国民众共庆中国农历龙年春节,在交流互鉴中感受世界文明的多姿多彩。
-
2月9日将迎来大年三十。翻开日历你会发现,2024年是未来几年中最后一个有大年三十的年份。2025年至2029年的5年里,都没有大年三十,大年二十九过后,就将迎来大年初一。大年三十去哪儿了?为什么大年三十会时不时“玩消失”,大年初一从不“缺席”?天文科普专家为您解惑。
-
农历甲辰龙年即将到来之际,由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文物报社及全国多家省市博物馆携手共同承办的“龙行中华——甲辰龙年生肖文化联展”开展。
-
记者2月7日从国家文物局获悉,流失海外40年的丰邢叔簋已于近日平安抵京,重归祖国怀抱。
-
2023年,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两家机构,共成功繁育大熊猫34只。
-
俗话说:“衣锦还乡不如年货满筐。”人们对于年味的感知,往往都是从备年货开始。赶年货大集,不仅仅是备年货的途径,更是一种迎接新年的仪式。
-
“龙”相关元素商品搜索量暴涨、新年汉服热销、半成品年菜增添年夜饭“烟火气”……各大电商平台及线上线下商超数据显示,今年“年货节”消费热度不减,消费者的“买买买”也透露出年货消费的新亮点。
-
随着农历腊月二十三北方小年的到来,龙年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在一些消费者的“年货清单”里,今年多了一款颇有仪式感的商品——拜年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