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学科技园如何当好新时代下创新“生力军”?

2021-11-22 16:48:49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罗洪焱 陈科

罗洪焱 陈科

11月初,科技部会同教育部委托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对115家国家大学科技园进行了绩效评价,并发布了关于国家大学科技园绩效评价结果的通知。通知指出,要突出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国家级创新基地的定位,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提升能力,服务高校“双一流”建设,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1999年底,科技部、教育部联合组织开展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试点工作,并随后于2001年5月首批认定清华大学科技园等22个大学科技园为国家大学科技园至今,以科研优势特色的大学为依托,将高校科教智力资源与市场优势创新资源紧密结合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已经走过20多个年头,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新时期,围绕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心的核心地位,国家大学科技园如何持续提升能力水平,服务高校“双一流”建设,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11月22日,部分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孵化载体负责人进行解读。

探寻服务国家创新体系“流量密码”

“一流的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此次绩效评价为优秀的西南交大科技园党支部书记从政表示,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更是高等学校产学研结合、为社会服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平台。当前,西南交大科技园正依托学校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学科特色、人才优势和科研资源,构建产学研结合的服务支撑体系,加快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梯级孵化生态体系,持续建设“人才、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平台。

作为我国“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诞生地,近期西南交大科技园正积极推进“先中试+后孵化”的技术转移转化。“很多硕士生、博士生在学习期间就跟随导师参与科研,但由于各种原因部分人毕业后无法留在高校任职,导致原先的科研工作被中断。”西南交通大学科技园董事长康凯宁说,目前正尝试的新模式主要是打造以中试为主要业务的四川省跨高校中试研发平台,可吸引一部分高校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中试研发机构工作,继续与导师合作进行中试研发,以此引导他们从以论文为导向的研究转变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研发,更贴近市场。

“这还可以解决某些成果转化项目因导师退休离职而被迫中断的问题,而参与的研发工程师还可以以成果共有人的身份占有中试研发成果的部分知识产权,中试成功后以知识产权作价入股成立公司占有公司股权。”康凯宁说。

“目前学校已建立起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主体的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构建了科技人员、二级单位、科研院、科技园(先中试+后孵化)、企业的全链条成果转化体系。”西南交通大学科技园总经理陈桂兵说,学校科研院和国家大学科技园融为一体、人员互通,科技园已派专职人员在学校科研院设立了专利窗口,将成果转化链条向前延伸。

“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了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科技园充分发挥了创新实践平台的作用,助推重大重点项目成果转化,反哺高端人才成长、学科建设、产业发展、创新人才培养。”陈桂兵说,科技园通过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对学校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不仅使科技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应用,也促进了学校的学科建设。

围绕“双一流”科技园与高校“相生相伴”

“大学是创新源头,企业是创新主体,大学科技园是链接大学与企业、地方的重要载体,比企业和地方更了解大学,比大学更了解市场,具有创新资源聚集、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开放协同发展等核心功能。”首批22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建设试点高校之一,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负责人郝钦伟说。

他认为,依托高校建设大学科技园可以很好地将高校科教智力资源与市场优势、创新资源紧密结合,“大学科技园是创新资源集聚平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大学生‘双实双业’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高校与地方协同发展的纽带。”

在电子科技大学,学校为科技园提供了丰富的科技成果,每年有1000余项科技成果作为科技园成果转化的源头供给。目前已孵化出75家科技型创业企业,涉及机器人、智能硬件、移动互联网、精准医疗等大批专业优势和市场前景良好的科技型创业项目。

“学校还为科技园提供了丰富的创新人才资源,上百位专家教授成为科技园的创新创业顾问与导师。学校也鼓励师生和校友在科技园创新创业。”他说,另一方面科技园也正积极融入学校新工科建设“成电方案”,服务学校人才培养。

他举例说,科技园依托园区内3个国家级孵化器、2个国家级众创空间、20余个双实双业基地和园区500余家企业,通过举办暑期学校、园区企业招聘对接会、双创“思比齐”等特色活动,开展创新教育;与校团委、学院协同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助力师生参加全国“互联网+”等国家级双创大赛。近5年以“产业+学科”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服务了近万名学生。同时,科技园还组织园区企业与学校建立联合实验室、工程中心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20余个创新平台。

多点发力让大学科技园“焕发新生”

20多年来,我国国家大学科技园从无到有,模式日益多元,规模不断壮大,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国家级创新基地,国家科技园需要通过打造一支专业的人才队伍,探索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推动学校学科建设、科研升级、产学研结合和‘双一流’建设,提高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谈到未来发展,康凯宁说,在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建设的科研创新等方面已有成绩的基础上,西南交大科技园将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和服务功能,构建成一个突显轨道交通行业特色、支持学校“双一流”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创业型园区。

“电子科技科学园将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延伸校园、赋能科技与经济融通发展的产业创新园、产城人文融合的人才公园等。”郝钦伟说,目前电子科技大学已经提出了打造“三园·六化”产业科技公园体系的大学科技园办园思路和发展理念。“未来科技园需要高水平服务一流大学建设,服务产业创新需求,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高质量孵化创新人才,孵化科技企业,孵化创新生态,高标准打造成果转化示范高地,校地合作示范高地,产教融合示范高地。”他认为。

据了解,由于所处区域、发展阶段、行业领域的差异,当前国家大学科技园正呈现梯度发展局面。如清华大学科技园、北京大学科技园等发展较快的园区已经形成良好的品牌,通过在外地设立分园、将管理服务模式输出等方式进行网络化布局。诞生于清华科技园的启迪创业孵化器,从2014年起从中关村走向80多个城市和地区,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建立孵化基地,为孵化企业“走出去”搭建通道,也为各地输送新的创新活力。截至目前,先后培育了46家上市公司,累计孵化企业超过12000家,拥有孵化基地170多个。启迪之星(四川)执行总经理宋志刚说,依托“打造没有围墙的清华科技园”的发展理念,启迪之星现已成为全国创新创业的中坚力量。

责任编辑: 孙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