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寇勇 滕继濮 实习记者 代小佩 刘蓉蓉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第一次反围剿战争前夕,毛泽东写下了这副对联,标志着红军作战原则的初步形成。
这副对联写于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小布。宁都,中国客家民俗文化之乡,是第一次至第三次反围剿红军集结地、指挥中心和主战场之一,第四次反围剿巩固后方,也是第五次反围剿后方基地、阻击地、最后被迫放弃的核心根据地之一。
日前,记者来到宁都县翠微峰下,走进全国唯一一所全面反映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军事纪念馆——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并从中了解到“一部半电台”和“无盐汤”的历史。
红军有了“一部半电台”
馆内,一部残旧的电台引起一行人好奇。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宣教部副主任夏邦鑫介绍,这部无声的电台诉说着红军无线电通信事业从无到有的历史。
1930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万兵力,向中央苏区根据地发动第一次围剿。12月30日,在龙冈战役中,红军歼灭了国民党第十八师,活捉了师长张辉攒,缴获了一部电台。在追击国民党军第五十师时,又歼敌一个多旅,再次缴获一部电台。
由于当时红军不识电台为何物,将其中一部砸坏,导致只能收不能发报,于是有了红军历史上“一部半电台”的故事。正是这“一部半电台”,开创了人民军队的无线电通信事业。
十分重视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毛泽东和朱德,利用缴获的“一部半电台”在宁都县小布的龚氏家庙、陈家土楼架设了第一部无线电侦察台,成立了第一支无线电通讯队,开办了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
无线电通讯队成立3个月后,红一方面军利用侦察台监听到的情报,歼灭国民党第二十八师,并缴获一部100瓦特的电台,靠这部大功率电台,中央苏区与上海党中央取得联系。
第二次反围剿战争中,红军利用无线电台掌握了敌人的行动方向、退却路线、到达位置、指挥命令等情报,连续作战15天,横扫700里,五战五胜。毛泽东兴奋地写下“横扫千军如卷席”的诗句。宁都起义部队给红军带来了8部电台和40多名技术人员,红军无线电事业实现了飞跃发展。
历经烽火淬炼的电台,屡建奇功,目睹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红军无线电通信事业的发展,也见证了红军在五次反围剿战争中浴血奋战的历史。
“无盐汤”传承历史滋味
1930年至1934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发动五次大规模围剿。
“宁都人民群众为苏区革命和建设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负责人温新民提到,国民党对苏区实行经济封锁,意图不让“一粒米、一撮盐、一勺水”进入苏区,宁都人民就把盐都给红军用,自家炒菜煮汤不放盐。喝“无盐汤”的习惯保留至今。
“有盐同咸,无盐同淡,人民群众对党和军队的拥护,融入了血脉之中。”夏邦鑫说。
据不完全统计,1930年4月至1934年10月,宁都共有56304人加入红军队伍,全县平均每5人就有1人参加红军,为革命牺牲的宁都人高达数万。反围剿斗争期间,宁都人民勒紧裤腰带给红军提供稻米等粮食。
红军和苏区群众并肩作战,众志成城,粉碎了敌人的四次围剿,并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利后实行战略转移,保存了革命火种。
中共宁都县委史志办副主任曾春生表示,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促进了中央红军和中央苏区全面发展,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从反面说明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对革命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而整个反围剿斗争的实践,则为中国共产党造就了第一代善于治党、治军乃至治国的领袖。
电台早已蒙上灰尘,硝烟早就散去,为何要回忆被历史洪流淹没的那场战争?在讲述五次反围剿战争的故事时,常有人问夏邦鑫这类问题。他坚定地回答:因为珍爱和平,所以我们回顾战争;因为渴望进步,所以我们回望历史。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历经过各种艰难险阻和敌对势力的“围剿”,展望未来,还有很多困难与敌对势力在形成“围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可以从反围剿斗争中汲取力量,凝作前行动力,助力新时代取得新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