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个“人工星座”需要几步?

2024-08-07 15:19:54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作者:

“千帆星座”是我国规划的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低轨卫星是指在距离地球表面约160公里到2000公里之间轨道上运行的卫星。这些卫星因其较低的轨道高度,具有传输时延小、链路损耗低等特点,非常适合发展卫星互联网业务。简单来说,就是以卫星为接入手段的互联网宽带服务模式。

今年计划发射108颗星,到2030年底,“千帆星座”将完成超1.5万颗低轨卫星的互联网组网。

抢建低轨卫星互联网 和时间赛跑

2023年全年,中国航天发射的低轨互联网卫星不到10颗,而今年,仅千帆星座就计划发射超百颗。

为什么要进行如此密集的发射?链条上的各个环节是否能支撑这样高密度的组网需求?先去看看这条竞争最激烈的近地轨道的情况。

记者来到了北京航天驭星科技有限公司,在测控大厅的屏幕上可以看到基于开源信息汇总的太空中所有在轨卫星的轨道信息。在近地轨道上,运行最多的就是美国的星链卫星。

航天驭星副总裁 总师 曹梦:这个软件上面显示的是所有在轨的空间物体的编目的态势显示情况。现在显示的是所有在轨的星链卫星相关的态势情况。

记者:直观地感受到目前低轨、空间的资源还是非常有限的。

航天驭星副总裁 总师 曹梦:对,没错,空间的资源非常有限,人家现在把天上的轨道基本上都占满了,如果我们再不发射卫星,可能就没有资源了。

除了空间轨道资源,还有一个不可再生的重要资源,就是无线电频率资源。曹梦介绍,按照国际电信联盟的规定,频率归全人类所有,不属于任何一个组织或者个人,所有的卫星运营商想要在空间中使用某段频率,都需要向国际电信联盟提出申请。本着“先到先得”的原则,谁先提出申请,谁就享有这段频率的优先使用权。

航天驭星副总裁 总师 曹梦:你向国际电信联盟申请频率和轨位以后,7年内必须发射第一颗星、9年内必须发射总数达到10%、12年内发射总数需要达到50%、14年内整个星座必须完成发射,对整个星座部署的要求还是非常高的。

轨道资源是有限的,无线电频率也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目前全球对于低轨卫星的资源竞争非常激烈,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德国、韩国等相继规划了宏大的低轨互联网卫星组网计划。我国的千帆星座、星网也都在加速推进。

市场倒逼 卫星制造从工艺品到工业品

时间紧任务重,低轨卫星组网需要部署大量卫星,这给中国的卫星产业提出了挑战。以往的卫星制造成本高、周期长,如何适应现阶段大规模组网带来的挑战?

在北京银河航天,记者见到了工程师林广荣,他告诉我们,发展低轨卫星互联网,需要不断提升卫星批量研制能力,未来甚至需要具备每年发射数百颗甚至上千颗卫星的能力。

当前,具备多种功能、在轨寿命长的大型卫星,不能满足未来卫星互联网的建设需求。低成本、批量化是他们现在的研制方向。

银河航天星座通信系统架构师 林广荣:这颗卫星,它的一般发射方式是在火箭的整流罩里会有一个承力筒,周围有可能像挂烤鸭一样挂了几个在周边,所以它实际上挂不了太多,中间占了很大的空间和重量。

银河航天星座通信系统架构师 林广荣:但像这种,相当于可以利用金属一次性压铸成型,在火箭发射的时候也可以多星堆叠,能够降低它的发射成本。

记者:大概能降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

银河航天星座通信系统架构师 林广荣:像这颗卫星批产的时候,其实比我们之前的成本已经降了超过一半了。

林广荣说,以往由于没有需求,卫星的批量化生产并没有动力,随着我国卫星大规模组网的实施,他们也进行了卫星批量化生产的布局。

银河航天星座通信系统架构师 林广荣:我觉得条件确实是初步成熟了,应该很快会迎来一个建设卫星互联网建设的浪潮,产能提升起来并不难。像我们在南通的工厂,其实现在规划的产能未来如果能达到的话,应该能达到一年300到500颗的产能。

目前,我国已经部署了多个智慧卫星工厂,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天津基地,航天科工二院的武汉基地,银河航天南通卫星智慧工厂,垣信卫星投资的上海格思航天负责G60千帆卫星的制造,年产量预计可达300颗。

降成本增产能 火箭公司全力攻关“可重复”

除了卫星之外,大规模卫星组网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火箭的发射能力。如何把大量的卫星低成本快速送入太空?这对于火箭企业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

在北京亦庄,记者首先来到了商业火箭公司中科宇航,他们正在抓紧研制力箭二号,这是他们的首款液体火箭型号,将在明年实现首飞,并且计划于2028年完成火箭一级和助推器的回收。

中科宇航副总裁 史晓宁:一个是高可靠,另外一个是快速研制,它的运载能力大概是在8吨左右,主要就是瞄准我们现在低轨互联网星座组网发射,另外一个就是低成本的货运飞船的发射。

史晓宁告诉我们,大规模的卫星组网对火箭的成本和产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已经进行了多项的可回收的技术试验。

中科宇航副总裁 史晓宁:火箭回收是降低火箭产能需求最主要的方法,不可能无限制地去建生产线,所以通过回收把“大家伙”收回来,那就是最好的提高发射能力的方法。

离中科宇航不远就是另一家商业火箭公司——蓝箭航天,他们同样也在对火箭的可重复使用进行研制攻关,正在积极准备10公里级的可回收试验。他们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火箭总指挥 戴政:我们之前实际上大致评估过,初步估计按照火箭一子级可重复使用20次,整个成本至少可以下降超过一半,考虑到回收之后还有一些检测维护、燃料费用,大概会下降60%以上。

除了中科宇航和蓝箭航天之外,我国的头部商业火箭公司星河动力、东方空间、星际荣耀、天兵科技等,都在进行可重复使用火箭相关技术的验证工作,以支撑我国大规模卫星组网对于火箭的需求。

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火箭总指挥 戴政:因为大规模的星座组网就需要低成本而且高品质的发射能力,可重复使用火箭,实际上是给大型的低轨互联网星座的主网提供了一个非常强有力的支撑。

责任编辑: 孙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