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陇原大地上的“津”牌队伍

2024-07-25 22:25:24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邸金 颉满斌

邸金 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这几天,从天津来的专家姜永成又在甘肃忙碌起来:参加甘肃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特派员调研活动、调研甘肃省甘南州青稞的生长情况……真可谓是“不可开交”。

姜永成是天津农学院工程技术学院副院长,也是一名津甘双地科技特派员。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2020年,甘肃省科技厅与天津市科技局联合认定首批“津甘双地科技特派员”,四年来,来自天津大学、天津农学院、天津市畜牧兽医研究所、天津市林果所等院所的专业人才,带着成熟的技术,围绕甘肃特色产业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主题,以专业对口、结构互补、协同高效的专业素养持续输出“天津之智”,深耕种质资源创新利用、耕地质量提升、病虫害绿色防控、农产品保鲜贮运、数字农业、畜禽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为陇原高质量发展架起“连心桥”。

做菇农的致富“知心人”

自2018年起,天津市东西部协作科技帮扶专家、天津农学院教授班立桐及团队先后31次来到甘肃。作为武威市特聘科技特派员,他们的足迹遍布该市三县一区的60多家企业、合作社,提供技术咨询、开展科技服务、培训技术人员……小小食用菌在他的手中,成为农户致富的“小金伞”。

7月15日,班教授再次入甘,来到他服务的甘肃省天祝县,在该县的天祝臣祥菌业科技有限公司现场调查了白灵菇菌种发育情况和菌棒制作,对接种形式、菌棒规格、含水量、pH值等进行现场指导。

“书本理论、实验数据与论文术语,菇农们听不懂。所以要通过拉家常的方式,手把手地教他们。等新产品推广赚钱了,他们自然打消疑虑,愿意跟你走。”班立桐把菇农看作自己的亲人、朋友。“这菇一天要喷几遍水?”“您看看我这大棚通风情况好不好?”“我家这采光还要怎么改进?”服务现场,班立桐这位“菇农知心人”细致地了解着农户们的难题,并不厌其烦地进行解答。

“我县已建成一个津甘双地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两个津甘双地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天祝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春山告诉记者,在天津“智囊”的帮助下,该县成功申报实施《高海拔冷凉地区香菇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等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24项,有效支撑解决食用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培育天祝臣祥菌业科技有限公司、天祝县南阳山农业公司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带动全县4386户、1.75万人发展食用菌产业,户均增收2.5万元。“2024年全县袋栽食用菌规模预计达到 9000万袋、畦栽食用菌规模达30万平方米,产值8.39亿元,可带动5200余户、2.1万余名群众稳定增收。”王春山说。

让荒漠戈壁变成宝地

“自己就像那一棵梭梭草,数以万计个自己一起发力,定会促进武威的发展。”这是一个山西姑娘在武威工作十年后形成的人生航标。

2014年7月,高级兽医师董伟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础兽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成为了武威市畜牧兽医科学研究院动物卫生研究所的一名技术干部。

参加工作伊始,董伟就被派往民勤示范点蹲点,开展技术服务和试验研究。无边无际的沙漠和时而漫天的沙尘仿佛随时在向这个山西姑娘展示自然环境的恶劣与艰苦,但这并没有吓到坚强的董伟,喂料、抓羊、称羊、采血、打针、检测……为了观察湖寒杂交羊的泌乳性能,她每天早上5点起床,每隔4小时便给羊挤奶、称重一次;为观察自配料、代乳粉的饲喂效果,她每天喂料、称料、称羊;为了培育优质高繁母羊,她和同事坚守羊棚,与羊为伍,把控每个环节;为强化疫病防控效果,她一天为多达2000只羊进行免疫接种……

一抹绿色也许不能改变什么,但数以万计的梭梭草会让沙漠变成绿洲。来到民勤的那一天,董伟便将自己视为一名当地的科技工作者。她希望让更多像自己一样的人像顽强的梭梭草一样扎根于此,让民勤早日从荒地变宝地。

2020年,首批津甘双地科技特派员的“春风”吹向了武威,董伟“闻风而动”,积极向天津来的专家请教合作,开展良种肉羊育繁推一体化配套技术集成研发。近年来,她和天津市农科院羊创新团队的合作不断落地,通过现代分子生物育种与常规表型选择育种集成应用,集成了现代肉羊高效繁殖生产调控技术,促进优良品种的快速繁育,高效推动肉羊从种业走向产业。

双地山海情,做强“羊”文章。如今,武威这片沙漠绿洲在津甘双地科技特派员的强效“光环”带动下,已构建起完善的现代肉羊育繁推一体化技术体系,建立肉羊种业资源高效创新与产品(技术)输出基地。一条“羊”光大道,正在徐徐铺就。

“津产业”不断落户大西北

从第一批145名津甘双地特派员“西征”而行,到如今700多名“津牌专家”活跃在陇原,从星星之火到产业蓬勃,每一步都着实不易。如今,天津帮扶地区已覆盖甘肃7个市州、34个县市区。天津市持续派出科技人才赴甘肃对口帮扶地区(兰州市、天水市、平凉市、庆阳市、武威市、白银市、甘南州)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示范推广、技术培训等活动,推动一大批“津产业”“津点子”在对口帮扶地区转化和示范推广,共同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近期,顶着炎炎烈日,天津农学院水产学院水产动物增养殖与水质调控团队陈成勋研究员带领团队到天水、兰州和白银等地开展“西北高原地区优质冷水鱼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的推动工作。在天水,陈成勋针对技术人员反馈的冷水鱼养殖工作,急事即办,在该市武山县开了一场培训会,对拉氏鱥、白点鲑等新品种进行现场测产。“专家们带来了东部地区已经很成熟和发达的技术,让企业少走了很多弯路。”参加培训的九九泉渔业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养殖企业的技术人员难掩激动。

小籽油菜和青稞是甘肃省甘南州的主要特色作物,但由于地域和气候原因,加之种植技术落后,产量常年徘徊不前,严重影响当地农户收入。作为这方面的专家,姜永成把他积累的津沽经验,播撒在几千公里以外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土地上。

“最迫切的是解决青稞小区域育种的种子智能分选问题和小籽油菜病虫害预防。”服务之初,姜永成克服甘南州高海拔、气候多变、生活环境差等难题,足迹遍及全州各种植区,把脉问诊,开出良方,应用机器视觉、图像处理、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对6种不同品种青稞开展种子智能化识别与分类关键技术及系统研发,“青稞育种品种识别率达到95%以上,分选装备实现青稞种子分选纯度达97%以上,降低人工成本80%以上。”姜永成告诉记者。

让传统农业拥抱智能技术。姜永成带领团队集成研制的多品种青稞种子智能一体化分选机,为青稞育种精准分选提供关键技术支撑。针对小籽油菜茎秆、叶子及根部病虫害预防问题,团队采集了万余张茎秆、叶子及根部病害图片,搭建起甘南特有病害数据库,“农户只要下载一个APP,上传病害的图片,数据库便可进行精准识别是什么病,并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依靠这个智能化的“神器”,姜永成不管身处何地,都能随时为农户服务。

责任编辑: 冷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