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了太行 富了百姓——河北顺平特色林果产业一线观察

2024-06-17 07:36:31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陈汝健 吴拥军

科技日报记者 陈汝健 通讯员 吴拥军

红润剔透的大樱桃,在精挑细选装盒后,送入冷库保鲜。

6月12日,在河北省顺平县顺安绿生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分拣车间里,该公司总经理焦文姝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我们种的20亩樱桃,将全部供给大型商超。”

樱桃,是顺平县的特色林果之一。“苹果、鲜桃、柿子、樱桃……这些都是我们县叫得响的特色林果。”该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庞敏介绍,顺平县种植苹果超过13.5万亩、鲜桃8.5万余亩、柿子1万余亩。在科技助力下,该县林果产业实现了转型升级,探索出一条从有向优、向绿要富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

试验田里长出新品种

走进顺平水果试验田,一排排种植在高垄上的“小脚”苹果树映入记者眼帘。果树为何种在高垄上?又如何浇灌?

提到果树种植技术,站在一旁的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孙建设,变得健谈起来。他解释道:“高垄,就是果树生长的‘遥控器’。在浅山丘陵地区,起垄栽植能调控果树生长节奏,使其免受降水的影响。”

“矮砧密植,是科学栽培果树的一种方式。”孙建设进一步介绍,这些果树能在0.4米高、1.2米宽的高垄里长出庞大的根系。其根部安装的水肥一体化智能滴灌系统,是调控果树生长的关键。

记者轻轻掀开铺在高垄上的黑色地布,看到布下土壤湿润,布上却不见水迹。

关于“小脚”树干的独特形态,孙建设说:“这通过双砧木嫁接而成。这种上粗下细的‘小脚’树干,由上下两节砧木组成。下节砧木选用根系发达且抗病能力强的品种,埋在土壤里,能为果树生长提供充足养分。露在外面的细树干,也是嫁接的新品种,能起到矮化树干的作用。”

在这片近百亩的水果试验田里,孙建设带领苹果产业技术研发团队,引育了20多个新品种,并在此创建了首个河北农业大学创新驿站,为当地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绿山富农促乡村振兴

站在试验田高处俯瞰四周,山峦连绵,绿意盎然。

“历经十年果品改良和技术改进,我们的果树实现了从有到优的蜕变。”焦文姝说,如今创新驿站核心种植面积已扩展至3520亩,辐射面积达到12200亩。

由一根根砧木成长起来的“大森林”,为当地农民带来了“真金白银”。

“我们乡里18个村的2028人,靠特色林果种植实现了增收致富。”该县大悲乡党委书记刘朝忠说。为提高果品的多元化增值能力,他们依托创新驿站打造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了千吨冷库、果品筛选等深加工设施,形成了“苹果+”多元产业新业态,带动了周边乡镇特色林果种植。

“鲜桃成为我们乡农民增收的‘致富果’。”该县台鱼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杜宗广告诉记者,目前台鱼乡种植鲜桃1万余亩,年产鲜桃3万余吨。

顺平县因地制宜,探索特色林果种植新模式。“我们创新实施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联农带农机制。”刘朝忠介绍。该县推行的土地流转得租金、入园就业得薪金、家庭经营得现金和入股分红得股金的“一地生四金”模式,实现了产业增效与农民增收。

“这条产业链已带动周边2000多名农民持续增收,人均每年增收3000多元。”庞敏表示。

尝到联农带农发展新模式甜头的刘朝忠告诉记者,今年他们计划流转千亩土地,用于建设新型设施果园。

为着力培育好特色优势产业,顺平县依托创新驿站,编制了《顺平县红富士苹果标准化生产规程》,制定了《顺平县果品产业提质增效实施方案》,构建起优势果品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展望未来,顺平县委副书记、县长刘玉辉目标坚定:“我们将通过科技小院建设、富硒增效工程来提高特色果品的含金量。通过打造‘春游观花季’‘伊祁山唐尧生态田园康养区’等农旅新场景、新项目,促进农旅融合发展,从而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 孙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