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绿色 黄骅港“华丽转身”

2024-06-03 21:32:29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刘园园

科技日报记者 刘园园

码头机器作业忙,鱼戏水中鸟飞翔。

曾经煤灰飞扬的淤泥海岸,如今华丽转身,成为全球首个实现煤炭装卸全流程智能化的煤炭港口,以及国内首家煤港AAA级工业旅游景区。

日前,中央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联建互助第四组第二次活动走进我国最大的煤炭下水港——黄骅港。记者跟随此次活动探寻了黄骅港发展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加快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的秘诀。

黄骅港。科技日报记者 刘园园 摄

一人监控整条作业流程

漫步黄骅港,随处可见各类无人化、自动化作业装备。

翻车机房里,满载煤炭的车厢依次被环形翻车机自动翻转,煤炭瞬间倾泻而下;煤炭堆场上,自动化取料机伸着长长的“手臂”,从高高的煤垛上取煤……

“以前一个人操作一台机器,不停地干活。现在机器自动化作业,一个人监控一整条作业流程。”谈起黄骅港智能化转型之路,国家能源集团黄骅港务公司共享服务中心经理王霞这样总结。

在黄骅港生产二部集控室里,只见几名操作人员紧盯电脑屏幕,密切关注屏幕上翻车机、堆料机、取料机、装船机的作业状态。“操作人员主要负责监控,只需点击开始和结束按钮,各个流程会自动化作业。”国家能源集团黄骅港务公司生产二部值班经理王道波告诉记者。

黄骅港的环形翻车机。科技日报记者 刘园园 摄

今年3月底,国务院国资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2024年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强调,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也正是黄骅港发展智慧港口的重要途径。

2020年4月,黄骅港打通智能化作业的最后一个环节——装船机智能化作业,填补了世界散货港口自动化装船作业的技术空白;2023年6月,黄骅港通过综合应用5G、人工智能语音识别等先进技术,全面投入应用语音装船技术;今年4月,黄骅港发布国内首套散货港口智能生产操作系统,它打通了港口上下游数据,可实现生产计划、设备管理、来港车船信息等内容在线分析。

“我们坚持作业流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改造,推动发展提速、提效、提质。通过自动化改造,煤炭堆场的工作人员减少了62%,与此同时,港区堆存能力提升10%,取料作业效率提升10%,工作强度大大降低。”国家能源集团黄骅港务公司科技信息中心许童童表示。

“运煤不见煤”的煤炭大港

沿着朔黄铁路,滚滚“乌金”源源不断进入黄骅港,又从这里装船南下。作为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重要枢纽港口,黄骅港的另一大特色是“运煤不见煤”。

“以前在码头工作一天,下班后全身只有牙齿是白的。”国家能源集团黄骅港务公司工作人员笑称,现在即便穿白衬衣上班,下班时也干净如初。

这得益于近年来黄骅港以科技创新为抓手,持续打造绿色环保港口的努力。

“瞄准煤炭港口煤尘治理难题,我们打出了抑尘、降尘、集尘‘组合拳’。”许童童谈道,黄骅港创建了煤炭港口“翻卸、堆存、转运、取装”全流程煤尘治理技术体系,自主研发本质长效抑尘技术,根治了长期困扰煤炭港口的煤尘治理顽疾。

以翻车环节为例,当列车车厢被自动翻转,满车煤炭倾倒而出的同时,翻车机两侧会喷洒出细密的水雾。这些水雾由干雾抑尘系统生成的直径3到10微米、不断振动的水颗粒组成。它们分层喷洒,有效附着在煤尘颗粒上,抑尘率可达98%。

在黄骅港露天煤炭堆场,煤炭堆成连绵不尽的小山丘。不时可见空中薄薄的水幕喷洒而下,煤尘却难觅踪迹。

“针对露天煤炭堆场粉尘难以控制问题,我们设计了智能水幕系统。它的应用使露天煤炭堆场总悬浮微粒物浓度降低40%,常年保持在国家标准限值的18%以下。”许童童说,去年10月,黄骅港“绿色港口建设”交通强国试点项目通过现场验收。

沿着朔黄铁路运入黄骅港的煤炭。科技日报记者 刘园园 摄

智能技术和绿色技术的创新运用,为黄骅港的能源保供工作提供了强大支撑。2023年,黄骅港完成煤炭装船20948.6万吨,煤炭装船和卸车量均超两亿吨;今年1至4月,黄骅港累计完成煤炭装船量7244万吨,同比增长8.7%,占我国煤炭下水总量的31.3%,有效保障了我国能源运输通道的安全高效畅通。

责任编辑: 陈可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