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研成果写在田间地头

2024-06-21 13:35:25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郑晓明

郑晓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团队科研助理

  我于2010年加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非常幸运地成为了野生稻稻种资源创新团队的一员。

  十几年的工作经历使我深刻体会到南繁水稻育种工作的艰辛,同时也对一代代南繁育种的前辈们由衷地感到敬佩。他们像候鸟一样,每到冬天到海南进行种子繁育,凭借中国人民特有的勤劳与智慧,跑出了育种加速度,使中国种业在国际上占据一席之地。

  农业科学是实践的科学。钱前院士作为团队核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他告诉我们,光坐在实验室是做不好农业科研的,尤其是研究水稻,不下地是不可能的。一直以来,我们的工作都是“一半在田间,一半在实验室”。袁隆平先生在近90岁高龄的时候,还在盐碱地里指导水稻研究,将“艰苦奋斗、田间工作”的原则践行到了极致。从他们身上,我深刻领悟到,搞水稻研究,下田是“硬道理”,也是解决很多关键卡点的突破口。

  当今,中国种业能走到世界的前列,我认为依靠的不仅是育种工作者们的智慧和高超的学术水平,更离不开他们不畏艰苦、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以及主动担当作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所谓“小胜靠智,大胜靠德”。智慧是我们取得小成就的重要法宝。但是,要想取得更大的胜利,还要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激发团队的创造力,持续推动事业创新发展。

  南繁育种的艰苦岁月已离我们远去,取而代之的是“南繁硅谷”在三亚崖州湾加速崛起。随着育种设施和科研条件的不断改善,我们更应该以前辈们为榜样,努力奋斗,不急不躁,潜心研究。我们唯有坚持把每一件事做到极致,才能在自己的领域有所收获。

  三亚崖州湾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热土。这里不仅见证了我们的成长,更孕育着未来的梦想。在崖州湾的田间地头,我们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创新种植模式,实现作物多样化、优质化;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这里,我们深知,只有真正将科学家精神融于血液,才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信任,才能够在科技竞争中牢牢掌握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

  (科技日报记者王祝华整理)

责任编辑: 娄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