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科技赋能典型案例丨恍若置身万千宫阙

2024-06-18 07:16:38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王禹涵

科技日报记者 王禹涵

长安乐起,八方和鸣。一声秦腔吼出老秦人的精气神,全息投影将整个剧院变成了万千宫阙,激昂的鼓声、变幻的光电演绎了世界多元文化的“和鸣”,也将全场近2000名观众带入了“时空无界、梦想无远”的意境……盛夏之夜,在位于陕西西安灞河畔的长安乐·歌剧院里,大型驻场演出《无界·长安》在极富张力的舞台创意和前沿科技手段中,呈现出别样的生命力,为观众绘制出万象缤纷的丝路文明。

方寸舞台展现大历史

奏响一曲霓裳舞,缥缈衣袖如烟似光,中国式浪漫在历史长河中穿越绽放,此景此地让人“梦回大唐”。

作为中国首部大型驻场观念演出,《无界·长安》取义“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寓意打破时空界限,由“和鸣、霓裳、影人、万象、长安、传奇”6个不同风格的创意篇章组成。该演出取材陕西经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聚合前沿的舞台科技手段,在文化碰撞、艺术探索、科技交融中,以“方寸舞台”呈现“无界时空”。

2024年春晚中的创意年俗秀《别开生面》,其灵感正是来自《无界·长安》中的《长安》篇章。舞台一侧是扯面手艺人正在揉面、擀面,舞台中央则将演员的肢体动作和立面背投幕的影像,共同构成一幅幅奇思妙想的画面。借助投影,真人与非遗展开互动,演绎着陕西非遗面塑的故事。

在压轴部分的《传奇》篇章中,被“数据风暴”激活的兵马俑阵列渐渐苏醒,借助道具时而前倾、时而后仰,结合舞台上LED矩阵屏幕实时变幻的城砖图案,20余名兵马俑舞出千军万马的气魄。

“我们将剧场打造成全包裹的影像空间,裸眼3D技术可以根据每个作品的风格,形成不断变化的剧院环境,让所有观众及演员都处于一个沉浸式的视觉空间里。”《无界·长安》艺术团舞台总监李思远说。

去年10月,在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上,《无界·长安》作为开幕演出剧目首次亮相。至今,该剧目已演出500余场。

传统文化塑造新业态

剧场里升起一片筋斗云,载着孙悟空上天入地。方寸舞台,却让观众有了观影大屏幕的空间交错感。

“无论是杖头木偶,还是真人扮演的孙悟空,其行走轨迹和观众面前的全息纱幕之间的影像,每一秒都能实现完美咬合。于是,人们就看到了电影中的‘平行蒙太奇’效果。”西安长安乐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陆毓介绍说。

除了可变化的影像介质、全息交互等技术,在声光电变换丰富的舞台上,《无界·长安》还利用多种影像技术手段来突破舞台的物理界限,为每个篇章提供独特的视觉体现。

如《万象》篇章中腾云驾雾的孙悟空,正是在机械臂和全息影像技术的助力下,实现了在各个奇幻场景中穿行变化;舞台整体的LED侧幕均可旋转移动,当所有侧幕闭合时,舞台顶部的可升降LED屏幕矩阵与底幕LED屏幕及舞台前区的全息纱幕相互配合,利用影像内容不断切割、构建出一个巨大的影像“盒子空间”。

“灯光音频一键触发、演出设备无线操控,整场演出都实现了系统平台集成控制。”陆毓与记者一同走入舞台幕后,机械臂、激光鼓阵、全息投影等多种舞台专业技术/设备保障舞台演出“全副武装”。

为了完美呈现演出效果,整个影像内容的创意设计时间长达半年多。《无界·长安》主创团队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开展幕后制作时共绘制了5000余张视觉设计稿,三维渲染耗时超过80000小时,200余人参与了影像设计制作,对每一处细节都进行了精确把控。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宝通表示,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肩负起了创作高质量演艺精品,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使命。

责任编辑: 孙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