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汛期已至 为百姓筑牢暴雨洪水中的“健康线”

2024-06-28 20:53:01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张佳星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

6月28日,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暴雨橙色预警,多地将迎来暴雨、特大暴雨。此前多地已连续多日迎来暴雨。

暴雨导致内涝严重、各种污物随水流动,灾区应如何开展环境卫生问题整治,以减少疾病传播风险?洪涝灾害之后,病原微生物易导致感染疾病,传染病发病风险增加,公众应如何预防?当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洪涝灾害防疫保健康有关情况。

发布会现场。图源: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

严防灾情疫情叠加

“近期全国多地逐步进入主汛期,国家疾控局指导各地做好传染病监测报告、安置点卫生管理、防疫物资保障、环境消杀、免疫接种等应急处置工作,严防灾情疫情叠加。”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应急处置司司长胡光表示,国家级公共卫生专家将及时对发生洪涝地区开展公共卫生风险评估,指导地方开展卫生防疫工作,汛期传染病防控、环境消杀、饮用水卫生、病媒生物防制专家的备勤工作也在同步开展。

灾区的环境卫生问题整治对于减少疾病传播风险至关重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应急办主任孙宗科提醒,过水、淹没或内涝的村镇,应在洪水之后尽快开展清淤整修工作,尤其厕所、垃圾点位要尽快修复。清淤过程中要避免身体直接跟洪水接触。为预防水源性疾病,自来水正式恢复供水前,要经疾控部门检测。被淹没的水井也要彻底清淤,经消毒、检测合格后才可使用。

科学预防洪涝灾害可能带来的疾病

“洪涝灾害会导致多种疾病的暴发和流行,其中皮肤病占一半以上。”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宋坪解释,长期浸泡、高温高湿环境、饮食、情绪等多种因素会导致皮肤出现问题。细菌感染可使用红霉素软膏、莫匹罗星软膏等,新鲜的中药马齿苋、蒲公英给捣碎外涂也有效。真菌感染可使用咪康唑、特比萘芬软膏等。皮肤过敏和蚊虫叮咬也较常见,可通过口服抗过敏药、涂抹炉甘石洗剂等来缓解。

洪涝灾害使得含有病原微生物的垃圾、粪便甚至动物尸体进入洪水,会大幅增加肠道传染病的风险。俗话说,防病胜于治病。对此,孙宗科提示公众注意卫生,坚决不吃淹死、病死的禽畜,少吃或不吃凉拌食品。在血吸虫病流行地区,应避免接触洪水,遇到不明原因的发热、腹泻、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主汛期已至,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导各地扎实做好汛期医疗应急和医疗救治保障,为百姓筑牢暴雨洪水中的“健康线”。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表示,各地提升现场处置能力,强化监测预警工作,储备医用消杀物资,加强科普宣传,当前未发生灾区群众正常诊疗秩序受到影响情况,未出现因灾导致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责任编辑: 冷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