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首展 珍稀动物标本定格捕猎瞬间

2024-06-08 14:31:49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作者:

国家自然博物馆“自然乐章——国家自然博物馆2022-2023年新增馆藏精品展”正在展出中。中华秋沙鸭、蓝喉皱盔犀鸟等一批珍稀濒危动物标本首次亮相,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本次展览将持续开放到7月21日。

一批珍稀动物标本亮相国家自然博物馆

走进国家自然博物馆“自然乐章”展厅,人们很容易就被这一标本组合所吸引。狮子纵身一跃,利爪紧扣,张嘴死死咬住原驼脖子。原驼满脸惶恐,后肢几乎直立起来,全身肌肉紧绷,意图摆脱这突如其来的死亡威胁。

国家自然博物馆地球科学部副主任 高立红:美洲狮捕猎原驼的这个组合标本,生动地展示了野生动物在自然的状态下,捕猎者和被捕猎者的这种状态。美洲狮和原驼这两件标本都是来自于南美洲智利,它们都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里面附录二的物种,都是非常珍贵的标本。

本次“自然乐章”展出的动物标本大多为易危、濒危,甚至极危物种。这只产自刚果的霍加狓,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大型哺乳动物之一。它的外形稍似羚羊,躯体部分却更接近马,头的形状跟长颈鹿极其相似。科学研究证明,霍加狓是长颈鹿唯一的尚未灭绝的近亲动物。此外,还有中华秋沙鸭、蓝喉皱盔犀鸟、尼罗河巨蜥、圆盾大袋鼠等动物标本都是国家自然博物馆首次向社会公众展出。

展览包含10个学科方向和重点收藏门类

本次展览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脉络,分为岩矿地质、古生物、古人类、动物、植物等共十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重磅的标本、模型。在水生生物单元,展出的巨口鲨是目前我国仅有的两件标本之一。

这只发型独特,悠闲地栖息在枯枝上的动物叫中华秋沙鸭。头顶上那些长而支棱的稀疏毛发是它的羽冠,狭长的嘴巴红彤彤的。别看它其貌不扬,实际却大有来头。

国家自然博物馆地球科学部副主任 高立红:中华秋沙鸭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特别长,它是在第三季冰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已经在地球上生存1000多万年了,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地球生命的见证者,有的时候我们也把它称为鸟中的大熊猫,可喜的是现在它种群的规模稍微有点扩大,也体现了我们国家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果。

本次展览分为岩矿地质、古生物、古人类、动物、植物、生态、微生物、水生生物等共十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重磅标本、模型。

这块三叶虫化石上聚集了21只三叶虫,呈现了正压、腹压和卷曲类型的三叶虫保存形式,非常少见。

这块米克平盘菊石埋藏地下7000多万年,富集众多矿物质,呈现出可变斑彩的七彩光泽。同样色彩斑斓的约20件昆虫标本均为珍贵物种。

在水生生物单元,展出的巨口鲨是目前我国仅有的两件标本之一。

而这些贝类标本均产自我国近海,不仅具备多样性,更重要的是选取了结合生态环境中贝类生存状态的标本,体现物种与环境、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关系。

国家自然博物馆馆藏规模已达40.16万件

国家自然博物馆前身为1951年4月成立的“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1962年定名为“北京自然博物馆”,2023年1月更名为“国家自然博物馆”,同年6月5日正式揭牌。目前,新馆建设工作正在进行,挂牌一年来,新征集的藏品已超过两万五千件。

这件体长超过3米的庞然大物叫塞氏异龟,来自于北非国家摩洛哥,距今6500万年以上。

国家自然博物馆地球科学部副主任 高立红:在白垩纪的海洋当中,海龟在爬行动物当中并不是优势物种,所以保存下来的也非常少。塞氏异龟是世界上最大的海龟,我们现在也看不到这么大的海龟,这件塞氏异龟的头骨是完整的,保存成了化石,它的整个骨架保存下来了70%,非常难得,非常珍贵。

本次展出的标本、模型主要来自于最近两年国家自然博物馆新征集的约5万件藏品,经过精心遴选,最终确定了209件标本与观众见面。

国家自然博物馆副馆长 张玉光:标本是作为讲述科学故事的一个基础,未来国家馆展成的内容很丰富,体量很大,它需要大量的标本,我们也希望社会各界能加到这个新馆建设之中,共同助力。我们现在的馆藏总量规模已经达到40多万件,我们想把近几年征集的,不光是国内的,还涉及到国外的,世界性的一些东西,我们给大家呈现出来。通过展示这些珍稀物种,一个是了解物种本身的信息,同时警示社会各界,最终的目的还是保护生态环境。

据了解,国家自然博物馆新馆展陈的展藏品将通过有偿征集、野外采集、部门划拨和社会捐赠等多种方式,持续不断地扩大展藏品的收藏种类和数量,2023年征集展藏品25126件(套)。截止2023年底,国家自然博物馆馆藏规模已达到40.16万件。

责任编辑: 李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