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丨以“新”促兴 以“质”致远——辽宁发展新质生产力一线调查

2024-06-21 07:24:56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张蕴 付丽丽

科技日报记者 张蕴 付丽丽

从巨型城市“充电宝”到“氢”装上阵的氢能源汽车,从高性能聚酯薄膜到国家机器人产业化基地……时值盛夏,万物荣华。广袤的东北大地,正涌动着蓬勃向上的生产力。

6月12日起,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辽宁主题采访活动的脚步,科技日报记者深入辽宁省多地,探寻辽沈大地在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创新实践。

扭住创新“牛鼻子”,加速新产业崛起

牢牢扭住自主创新的“牛鼻子”,辽宁把科技创新的潜力,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新”既是辽宁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革新,亦是布局新材料领域的探索。

6月13日,在位于辽宁省营口市的康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内,科研人员正专注地进行实验和数据分析。记者了解到,该企业致力于高性能聚酯材料的研发生产,已突破多项关键技术。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只有不断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该企业副总经理李平在生产车间向记者介绍,他们生产的低配向角偏光片用聚酯薄膜,已打破国外垄断。同时,公司研发的复合集流体基膜已通过下游电池工厂验证。

在新型储能领域,沈阳微控飞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凭借其持续的创新力,实现了行业领跑。公司成立不到6年,就掌握了全球领先的高速磁悬浮储能飞轮完整技术体系。该公司总裁李文东介绍,目前,公司已取得国内外专利90余项,承担了多个省部级重大科技专项,主持参与我国多项飞轮技术标准的制定;掌握了高速永磁同步电机、五自由度主动磁悬浮轴承等多项核心技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如今,高速磁悬浮飞轮储能产品已在全球部署近4000台。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以沈阳新松、东软医疗、中蓝科技、洺源科技、融科储能等为代表的辽宁新兴产业集群,实现了“从0到1”的技术突破,达成了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

优化营商环境,厚植高质量发展沃土

技术世界一流,规模全球最大,这是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融科储能”)的“硬实力”。

在位于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融科储能综合研发中心楼前,该企业总经理王晓丽向记者介绍,产业升级离不开研发创新。融科储能的发展历程,就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王晓丽说,作为国内最早涉足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的企业之一,融科储能联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组建了一支拥有百余名科技人员的技术团队。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方面,公司投入超过20亿元,连续攻克了电化学基础技术、核心材料技术、电堆技术等一系列核心技术,在全钒液流电池领域完全实现了技术自主可控和产业链自主可控。

截至目前,融科储能累计投运钒电池储能系统超过720兆瓦时,占钒电池全球市场60%,电解液材料销售占全球市场90%。

在不久前召开的辽宁省企业大会上,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郝鹏强调,要把企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力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最好服务、创造最优环境。

围绕“新”字做文章,营商环境的不断改变,为辽宁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采访中,洺源科技(大连)有限公司总经理嵇官成向记者感慨道:“近年来,当地出台了一系列好政策扶持氢产业,覆盖面广、支持力度大,上下游全产业链条完善,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变量。”

嵇官成道出了很多辽宁企业的共识。大连市有雄厚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资源,被业界誉为氢燃料电池技术“黄埔军校”。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氢燃料电池技术,更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核心技术。如今,洺源科技开发的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已被应用于燃料电池冷藏车、重卡、公交车等多款车型,以及船舶、航空等领域。

一路走、一路看,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国际科技关系研究所研究员卢阳旭感触颇深。他分析说,辽宁省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字号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当地大力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密不可分。

“辽宁省有非常丰富的科教资源,新兴产业发展离不开优质科教资源的支撑,这也是辽宁产业布局和发展很重要的基础。希望辽宁能够找准自己在产业链中的定位,适时发挥优势,加强跨区域合作。优化企业科技创新全链条保障与服务,为企业营造更优良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为推动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科技力量和智慧。”卢阳旭坦言。

责任编辑: 陈可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