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当前,我国粮食生产总体稳定,单产不断提高,总产稳定增长,但随着土地和劳动力成本、农资成本不断上涨,政策激励效应下降,农民种粮效益低、原粮销售价格不稳定等不同程度出现,严重影响主产区重农抓粮和农户种粮两个“积极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为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胡培松建议:
一是切实提高种粮农民养老待遇,并通过政策、项目等手段,吸引返乡农科大学生,扛起种粮大任。
二是提高种粮农民直接收入。建议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和保护农民利益并重,将最低收购价“一年一调”改为“三年一调”,稳定较长时间的种粮收益预期。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增列国标一级、国标二级高档优质粮的价格标准层次,推进优质优价政策。
三是提高种粮科技水平。建议继续加强优质高产多抗耐逆粮食新品种培育与推广,促进种粮增产、提质、提价,提高农户“卖粮”收入;加强省工省力、减肥减药、高产高效、绿色生态等高效技术和生态栽培模式研发与推广,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农户粮食生产的“舒适度”。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除了各级农技推广队伍外,鼓励支持农业院校、科研院所、涉农企业服务粮食生产,提高技术到田到位率。
四是提升农业保险服务能力。建议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投入,提高保费补贴标准和赔付比例,解决灾年亏损问题。持续推进主要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的“扩面、增品、提标”,鼓励地方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完善巨灾保险制度。
五是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建议扶持具备一定规模的种粮主体实现“卖原粮”向“卖大米”“卖食品”转变,增加加工收益。积极推动“粮食+文化”“粮食+旅游”“粮食+教育”等融合发展模式,让农民分享粮食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中国水稻研究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