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李诏宇 通讯员 魏艳 王瑛 孙嘉隆
1月31日,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车间暨无锡市红色车间揭牌仪式在无锡蠡湖增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举行。这是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工程中心校企合作共建的自动化去毛刺工作站重点改造项目。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借助无锡职院工业机器人、机电一体化等专业优势,实现工件上料后,根据工件型号系统自动检测装夹,机器人根据加工路径完成去毛刺,人机交互完成整体工作流程。截至目前,项目已完成一期4个工作单元,企业生产效率提高160%。
小团队靠什么拿下大项目?
该校徐安林教授团队所在的智能制造应用技术研究所,是无锡职院近年来着力打造的三个“千万元级”研究所之一,该研究所下属的另一个智能工厂仓储物流技术及工程应用团队,近三年来累计为无锡、苏州、浙江、安徽等地的15家企业提供仓储物流技术智能化改造服务,累计为学校完成2000余万元横向科研资金。
图为该校徐安林团队为蠡湖股份做的自动化去毛刺工作站改造项目。
2020年,该团队承接了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1212万元合同金额的仓储物流技术服务合同,实现学校单体项目千万元的突破。
该校智能制造应用技术研究所所长刘志刚副教授介绍,自2017年与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以来,项目金额从110万元到570万元,并实现千万元突破,团队的技术水平和解决方案越来越得到企业认可。
“目前,我们也正在进一步接触,2024年计划启动常开MCCB智能成品库项目和ACB智能成品库项目,合同金额大概2000万元。”刘志刚说。
在无锡职院,智能工厂仓储物流技术及工程应用团队已经走过十余年历程,他们是国内高职院校最早从事智能仓储物流技术研发的科研团队,也是国内将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推广“双轮驱动”实施最好的科技创新团队之一。
该校智能制造工程中心里两套风格迥异的立体仓库见证了团队的发展:一座位于智能制造工程中心车间最东面,建成于2014年前后;另一座立体仓库则建成于2021年,独特的工业灰色调显得更加“高级”。
“这是集群机器人AGV协同控制与AI调度实验平台、四向穿梭车关键技术研发平台、仓储物流边缘计算应用平台、四向穿梭车密集库等科研实验平台。”该团队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师王海荣介绍,两座立体仓库,都是将实际的企业服务案例“搬回”学校,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现代物流仓储如何运作,智能制造技术如何更新迭代。
2023年,该校智能工厂仓储物流技术及工程应用团队获批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高职校用什么激发科研动力?
无锡职院目前共有6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2个校级科技创新团队。该校近年来注重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现已立项的科技团队涵盖了学校主要专业技术领域,有效保障了学校在高水平纵向科研项目立项、国家技术标准开发、专利申获与转化、技术开发与服务等方面在国内同类学校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我们在政策上也向积极参与科研和技术创新的团队倾斜,比如高水平科研奖励、职称评审等。”无锡职院分管科技工作的副院长吴慧媛说。
事实上,在这样的政策激励下,该校近年来横向科研项目到账资金和合同额持续增长,近两年累计到账经费7000余万元,合同额超1亿元,30万元以上大额横向项目呈上升趋势,年均达40余项。
值得一提的是,在积极建设科技创新团队的基础上,该校还在科研平台建设上狠下功夫,建设了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智能制造应用技术研究所、物联网技术应用研究所等,实施“AI+智能制造”应用基础研究平台建设工程,建设了“难加工材料切削技术与装备研究实验室”“工业软件技术应用实验室”“工业机器人工程实验室”“智能工厂仓储物流技术实验室”等23个科研实验室。
两年来,该校新增江苏省新能源汽车节能与电池安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智能产线视觉检测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
图为该校刘志刚团队依托校企合作项目搭建的智能仓储物流技术应用平台。
截至目前,该校共建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市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5个。依托科研平台建设,学校的科研水平、创新能力和成果获奖层次也在持续提升,两年来申获厅级以上自科、社科类纵向科研项目10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3项。
除此之外,该校授权专利564件,其中发明专利140件;主持制定国家标准1项,主要参与制定国家标准5项,主持制定省级地方标准1项;获批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1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