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刘嘉麒:“80后火山院士”结缘火山一甲子

2023-06-13 17:30:03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马爱平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结缘火山一甲子。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嘉麒有着长达27年零8个月的求学生涯,从事地质研究与科考60多年,足迹遍布七大洲五大洋。

近日在北京市委宣传部、市科协等部门组织开展的遴选活动中,刘嘉麒荣获2023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刘嘉麒院士在办公室工作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摄

1981年,刘嘉麒的硕士论文“长白山地区新生代火山活动的研究”,是他与火山结缘的起点。随后,他在野外考察了我国14个省区市新生代火山分布的地质地貌特征,用科研成果改变了人们以往认为中国近代没有火山活动的观念。

“地球大,宇宙大。做研究要做到‘博大’和‘精深’,选择一个方向,占领一个领域,掌握一种方法,解决一个问题。没有实力不行,要做本事大的人,要做到没你不行。”刘嘉麒常说。

正是在这样的追求下,刘嘉麒闯荡了更多的科学“无人区”。他是国内最早在雷琼、东北、内蒙古等地确定和发现玛珥湖并从事研究的科研人员;他在渭南黄土剖面中建立了15万年高分辨率的时间标尺,为陆相沉积物提供了一个可对比的独立时标,并首次发现黄土中游离的温室气体高异常;他率先查明了我国火山的时空分布,成功测定了这些年轻火山岩的年龄,撰写了《中国火山》专著……

刘嘉麒院士在死海考察 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供图

穿着厚重的登山鞋,刘嘉麒时不时地将敲落的石头样品装进背包里。累了,以地为席,拿出泡面、午餐肉、榨菜填饱肚子;困了,以天为盖,找个壕沟一趴和衣而眠……

“不出野外不行,不吃苦不行。”刘嘉麒说,为研究火山已经记不清跑坏了多少双鞋子,好几次鞋底都掉了,只能用绳子把鞋底绑在脚上。

从事地质科研60多年,他十进长白山,七上青藏高原,三入北极,两征南极,造访和考察了50 多个国家和地区,率先查明我国火山的时空分布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在火山地质、第四纪地质等领域做了大量系统性、原创性工作,让中国新生代火山活动规律的研究达到国际前沿水平。

在刘嘉麒的办公桌上,有两管闪烁着暗淡金黄色光泽的线圈,这些细细的柔软的丝线是石头做的。

研究火山60余年,如今他把火山石玄武岩拉成了丝,做到了“点石成金”。

“我研究的石头现在大有用处了。玄武岩可以拉成丝,丝可以复合成许多其他高级材料,以其独特性能代替钢铁及其他材料。”刘嘉麒说,“科研不仅要创新,还要创业。只有把科学变成财富,科学价值才能有效地发挥出来。”

刘嘉麒院士在指导学生 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供图

如今,我国已经成为玄武岩新材料领域的引领者,相关技术、生产和应用水平都远超其他国家。

“哔哩哔哩的同学们你们好,我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刘嘉麒。”“孩子们,你们好!”资深“火山UP主”刘嘉麒的科普视频总以这样的问好开头。

刘嘉麒的科普视频总是“干货”满满,不是枯燥死板地讲述,而是图文并茂,活泼生动,配合很多影像资料和动画,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听入了迷,结束时还觉得意犹未尽。

然而,给普通人尤其是中小学生做科普,对于知识量储备巨大的院士也并不是“小菜一碟”。“做科普容易,但做好科普很难,因为需要对所普及的科学知识精益求精,不能有丝毫的不准确,不然就会误导听众。”刘嘉麒说。

刘嘉麒院士参加“海淀科幻少年说”活动 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供图

“活到老,学到老,讲到老。”这是刘嘉麒的信条。热心科普,不仅需要满腔热忱,更需要科研工作者发自内心的热爱——对科学、对人民乃至对整个国家,怀着一份赤子之心。对于刘嘉麒来说,耄耋之年,他仍在科普的路上,82岁,他在B站上欢乐前行,日夜兼程,胸中仍是一颗拳拳赤子心。

责任编辑: 陈可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