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会李鸥会长主持会议
科技日报记者 李杨
2023年4月8日、15日、22日连续3个周六,由日中防灾环保研究会(以下称研究会)、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和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共同举办的“中日环境系列讲座”在线上成功举行。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孙辉教授、汤岳琴教授、陈文清教授先后围绕“高寒土壤碳及其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响应”“基于生物技术的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和“基于电化学技术的污染物资源化回收研究”等题目进行了分享;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主席研究员、研究会副会长王勤学和高级研究员一之濑俊明博士先后作了题为“‘气候变化与亚洲城市’适应策略研究案例”“蒙古草原生态系统退化机制与适应性对策研究”的专题报告;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王克林主要就“人类活动对南方喀斯特区生态系统服务影响机制与人地关系协调研究”作了报告。
三次讲座内容侧重于环境领域的重要课题,共计有约200多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专家学者在线参与讲座并就演讲内容进行了讨论。
孙辉在演讲中以严谨的科学数据揭示了青藏高原土壤碳储量的分布规律,并深入探讨了气候变化对高寒土壤有机碳及其动态的影响、增温和增氮对高寒森林凋落物动态的作用,以及有机碳迁移过程和高山树线动态对高寒土壤库的意义。孙辉还表示希望能就土壤碳循环对日本北海道和青藏高原进行比较研究。与会人员也热切期盼中日在这一课题上开展合作研究,进一步拓宽人们对土壤碳在高寒区域及其在全球环境变化中的响应领域的认识与理解,为人类全球气候变化对策提供更为坚实的科学支持,共同为实现人类和地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汤岳琴介绍了团队在生产沼气、有机肥料、燃料乙醇等方面的工作,并着重介绍了提升厌氧消化效率、解除厌氧消化抑制、实现难降解物料的沼气化方面的工作。此外还包括利用分子生物学等手段解析厌氧消化微生物学机制、解析未知物种功能、物种间物质和能量互作网络、厌氧消化菌群对重要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等方面的工作。
陈文清在报告中强调了污染物资源化回收的重要性,并介绍了直接从污水中处理并回收氮、磷资源的电容去离子技术(CDI)。主要内容包括CDI技术的技术原理、研究热点、发展历程及应用领域等,并提出了解决CDI资源化回收氮磷污染物关键问题的优化策略,包括电极材料孔径调控、功能化基团改性、添加金属位点及操作参数调控等。
王勤学指出了人为因素对蒙古草原生态退化的影响,包括过度放牧、农田开垦、城市化和矿山开发。其从地表水、地下水资源的可能利用量出发,评价了草原生态系统的载畜能力及其脆弱性。基于此,其提出了一系列适应性对策,为地方政府制定适度控制放牧密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及饲料的安全保障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减缓草原生态系统的退化,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其团队经研究发现了多年冻土区和季节性冻土区的碳汇和碳源的转化过程和机制,这为研究冻土退化与碳循环之间相互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之濑俊明提出,解决城市热环境问题不仅要关注高温,更要考虑人体热平衡对健康的影响。因此在城市街道设计中,除了关注气温外,还应充分考虑热平衡因素。同时,城市街区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屋顶绿化、表面特殊材料以及风向多样性,以便为实践提供有效指导。当前一些遥感研究忽视了气象学和水文学的基本原理,误解了绿地公园地面无法直接冷却周边街道地面的事实。
王克林研究员指出,历史上人类高强度活动导致了大面积石漠化,曾形成最大连片贫困区。因此,人地关系是喀斯特区域生态恢复的核心问题。其围绕近10年来南方喀斯特地区基于人地关系协调的生态恢复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提高等情况指出,这些成果加快了西南喀斯特退化区域的生态恢复,城市化和城镇化客观上有助于减轻人口对环境的压力,退化越严重的区域对这种变化的响应越显著。他建议,对峰丛洼地退化区域,可通过构建新型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符合自然特征规律的生态农牧复合带形成,以及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和保持生态环境协调。
本次环境系列讲座由研究会、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主办,留日博士专家团、在日中国科学技术者联盟、日本华侨华人博士协会、日中科学技术文化中心、成都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协办,获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教育处支持,是研究会筹划的“防灾”“环保”“安全”3大专题系列讲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