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完整记录雪豹白天睡觉画面 一起近距离观看祁连山“寻豹记”

2023-01-08 14:29:59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作者:

最近,在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的祁连山国家公园范围内,由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组成的联合科研团队开展了猫科动物专项调查研究。从2022年12月开始,在经过国家林草局严格审查、确保安全健康前提下,科研团队获得了一份可以合理合法捕捉规定数量的雪豹进行科学实验的批文。这就意味着,我们有机会近距离观看一场从未有过的、惊险和趣味并存的“科学大戏”,现在,我们就跟随科研团队走进祁连山,一睹“荒野捕兽”的精彩片段。

捕捉雪豹,首要工作是找到雪豹。科研团队将工作地点选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的门源县、天峻县,两县的山区沟谷地带,这些择定的地点经过事前勘察,均有着相对密集的雪豹活动痕迹,团队人员也曾利用红外相机多次在相关地点拍摄到雪豹的影像。

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 李祎斌:我们这一年在这里放了142台相机,这一年拍到108次雪豹,通过个体识别,识别出了24只雪豹,其中有16只成体,8只亚成体。

对于科研人员来讲,要捕捉到雪豹又不能伤害到雪豹,是一项既新鲜又富有挑战的工作。

这只带有电子触发装备的诱捕铁笼,便是由团队设计制作的捕捉工具,对于它的操作流程,虽然在场人员都熟稔于心,但是真正用于现场捕捉雪豹,还是头一回。

工作的下一步骤,是选择在哪里安置铁笼。这项工作跟布设红外相机一样,有一个独门的诀窍:寻找兽道。兽道,顾名思义,便是野兽经常活动行走的路径。有趣的是,辨识雪豹兽道的方式,是靠一个跟家猫极为类似的习惯:刨坑。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 王大军:找到这样的地方,一个是确定它在这儿密集活动(刨坑),第二找到它必经的兽径,这样捕捉到的几率最大。

经验给科研人员带来了好运,择地放置的铁笼,不久之后就迎来了首批目标:一只雌性雪豹带着它的三个幼崽,循着笼子中猎物的气味结伴前来。它们绕着笼子嗅闻触探,对这个莫名其妙的物体既好奇又警惕。终于其中一只雪豹幼崽忍不住走了进去,在母豹的警示下,幼崽仅进去半个身子便转身退了出来,铁笼也并没有触发关闭。一家三口最终舍弃了笼中的现成猎物,转身离开。

不久之后,另一只雄性雪豹走了过来,对于笼子中唾手可得的食物,公豹并没多少犹豫便钻了进去,开始撕咬诱饵,此时,一直沉寂的铁笼突然有了反应,笼门迅速弹下来将公豹关在里面。

然而,雪豹进笼,笼子成功触发关闭,并不意味着科研团队首战告捷。因为笼子中的雪豹并未坐等被抓,而是对着笼子经历了长久的触探撕咬,寻找一切可能的逃脱机会,在经历不懈试探之后,公豹终于找到其中玄机,用嘴巴咬着铁门并打开后,成功逃了出来。

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 李祎斌:当时很遗憾,我们现在也在积累经验。因为笼子的门落下去可能会砸到雪豹的尾巴,所以我们为了雪豹的安全,把笼子的门放得比较松,雪豹待了一晚上就自己把门弄开跑出来了。

科研团队成功捕捉到雪豹 竟为带崽母豹

虽然首次的诱捕行动以失败结尾,但科研团队认真分析失败原因,对诱捕设备进行多次调试和改进,最终成功捕捉到了第一只雪豹。

安置在天峻县沟谷中的诱捕设备,第三天就返回了触发的信号。科研人员看到手机提示后迅速赶了过去。这次笼子里的“猎物”既没有逃逸,也没有关错成狐狸、狼等对诱饵有着同样喜好的野生动物,正是一只雪豹。

关在笼子里的雪豹,并没有传说中“困兽犹斗”式的拼命挣扎,相反有些安静和沮丧。同行的巡护人员用吹管对雪豹进行了麻醉,这只雪山猛兽很快便进入了深度睡眠状态。科研人员迅速对其进行了各项检查。在确认它各项健康指数都正常后,科研人员给麻醉中的雪豹佩戴上了带有卫星追踪系统的电子项圈,并将其转移到一个相对平整的地方,静等它的醒来。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 王大军:放在前面平台上面,比较平缓。它醒来以后,就不会面对爬坡,或者掉到沟里,因为刚醒过来的时候它可能意识、体力都不行。

刚刚苏醒的雪豹还没有找回状态,走路有些摇晃虚浮,起冲跳跃的本领丝毫施展不出来。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 王大军:通常就是麻醉倒下之后,我们希望在30到45分钟之内能够自然醒过来。

随着时间推移,雪豹的状态逐渐恢复正常,脚步稳健起来,渐行渐远。为了确保其安全,科研人员根据卫星追踪信号,对实验雪豹进行了为期几天的跟踪,却意外发现,这是一只正在哺育幼崽的母豹。

得知捕捉到的母豹正在带崽,科研团队格外紧张,连夜用卫星追踪系统定位到它的常住位置,在周边布设了红外相机,又人工守候在附近观察了多日,直到观测到这只母豹多次出来活动,行动如常,还成功捕获了一只岩羊,身边带着的雪豹幼崽也在健康成长之后,科研团队方才放心离开。之后,科研团队又成功地捕捉到另一只雪豹,戴上项圈后再度平安地放归野外。截止到目前,两只雪豹佩戴的卫星追踪项圈正在持续不断地传回它们野外活动轨迹的信号。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 王大军:后面的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跟踪这两只雪豹,然后尽量多地从它们身上获得野生雪豹的一些生态学数据。有几个目的,第一个是这里雪豹的状况,第二个就是它和人之间的关系,第三个就是它和其它动物的关系。

科研人员首次采集到“雪豹睡觉”珍贵视频

在这次科学实验过程中,因为一路跟踪拍摄雪豹,科研团队也记录到许多非常罕见珍贵的雪豹行为影像。作为以嗜睡著称的猫科动物,雪豹睡觉的场景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在位于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盐池湾片区的一个陡峭崖壁上,科研团队发现了一个野生动物洞穴,团队人员艰难攀爬上去,进入洞中之后,发现里面有雪豹近期的活动轨迹,随即在洞中布设了红外相机。

不久之后,一只毛茸茸的雪豹回到洞穴,稍作调整后便准备倒头休憩。碰巧的是,这只回来睡午觉的雪豹,选择躺卧的位置恰好位于红外相机镜头的正前方,拍摄角度极佳。只见它神态慵懒惬意,身躯放松舒展,稍作辗转后很快便进入了梦乡,酣睡中的雪豹偶尔伸伸懒腰,调整下睡姿,跟家猫类似的动作,充满了“大猫也是猫”的画面感。“大猫”在白天时间呼呼大睡了五个小时,黄昏时分方才懒洋洋醒过来。

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 李祎斌:当时中午12点左右,这只成年雄性雪豹来到这个山洞,它刚过来就开始用后腿刨坑,然后在石壁上喷射自己的尿液,这是它的领地标记行为。之后它就开始睡觉,一直睡到下午5点,整个过程持续了5个多小时,这也是我们首次完整记录到雪豹在白天睡觉、休息的画面。

据了解,雪豹与家猫同为曙暮性的猫科动物。曙暮一词,来自于拉丁文的“晨昏”,意思是早晨与黄昏是它们的活跃期,这个行为习性也从这只晨起活动、中午睡觉、黄昏起身的雪豹身上得到了印证。

在另外一个画面中,一家三只雪豹打算在山间裸岩中进行午睡,它们席地躺卧,两只体形已完全赶上母亲,看起来威风凛凛的雪豹幼崽,面对着呼啸的山风,极寒的气温,显露出胆怯娇憨的一面,它们竞相往母亲身上贴靠,寻求温暖与庇护,在这个青藏高原最为严酷的时节,三只雪豹紧紧依偎,沉沉睡去。

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 李祎斌:一个兽道上我们放的那台相机,就拍到一只雪豹妈妈,带着它两个6个月大的孩子在那里。雪豹妈妈就匍匐在地上,然后两个小家伙一个爬在雪豹妈妈的后背上睡觉,还有一个就紧紧依偎在妈妈身旁,就去梳理自己的毛发。整个过程也持续了一个多小时,非常珍贵的画面。

责任编辑: 孙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