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希宁 陈科
作为第四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16场平行论坛之一,灾害科学与灾害治理论坛(以下简称论坛)于11月26日在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论坛以“认识灾害风险 营造宜居地球”为主题,聚焦全球面临的重大自然灾害风险和挑战,设置了气候变化灾害效应及其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物理机制与动力过程、自然灾害风险管理、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等4个专题板块。论坛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巴基斯坦科学院外籍院士崔鹏担任主席。四川省科技厅副厅长陈学华、中科院成都分院院长王嘉图、中科院成都山地所所长文安邦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
论坛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建云,中国科学院院士夏军,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陈德亮,欧洲科学院院士林间,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史培军,国际减灾科学联盟共同主席柯瑞卿,英国卫生安全部全球减少灾害风险部主任维吉尼亚·莫瑞等7个国家的18位世界知名科学家作主题报告。
在气候变化灾害效应及其应对专题板块,张建云院士阐述了气候变化对极端暴雨的影响,除了直接引发洪涝灾害之外,极端暴雨也会引起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灾害,研究清楚极端降雨的规律对防灾减灾具有重大意义,并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夏军院士聚焦气候变化灾害效应及其应对,在线作了《2022年长江极端干旱与适应性管理》的报告。他表示,包括今年在内的长江极端水旱灾害的孕育与发生,既有自然气候演变的随机性,也有全球气候变化影响,需要多学科联合探索与研究其复杂机制,提高认知和预测能力。
在重大自然灾害物理机制与动力过程专题板块,林间教授从地质灾害、海洋气候灾害研究重要意义和最新的监测预警技术等方面做作了报告。
“应对自然灾害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也是全球关注的重要民生问题,与我们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也与未来的发展与安全紧密相连。”崔鹏表示,近年来受极端天气影响,全球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显著增加,灾害影响日趋严重,希望通过国际科学界的携手合作,共同加强灾害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推动国际防灾减灾领域的对话合作,传播灾害风险最新认知,交流灾害风险防范经验,促进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的提升,共建安全、韧性、绿色、可持续的“宜居地球”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人居环境安全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打造新安全格局和新发展格局。
据悉,第四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四川省政府联合主办,成都市政府承办。此前,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已经连续在北京举办3届。本届论坛首次由地方政府参与主办,论坛延续“开放、信任、合作”的主题,设置了主论坛、世界数字经济论坛以及16场平行论坛。灾害科学与灾害治理论坛围绕“认识灾害风险,营造宜居地球”的主题,旨在促进灾害科学基础研究,推动全球防灾减灾科技协同,有效应对自然灾害风险,营造安全、绿色、韧性的人居环境。
论坛现场。采访对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