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刘昊
云南磨憨口岸,温润的山风拂过,中老铁路国际货运班列在嘹亮的汽笛声中繁忙往来。
穿越崇山峻岭和热带雨林,中老铁路自2021年12月开通运营以来,客货运输两旺,成为两国人民的一条“幸福路”。
“我们祝贺中老铁路的开通,这是中国和老挝之间技术合作的伟大成果。”9月15日,在第10届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以下简称东创会)开幕式上,老挝技术与通讯部副部长山迪苏·辛马拉翁在线上演讲时说。
在第十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即将拉开帷幕之际,东创会唱响合作共赢的时代强音,彰显了中国与东盟创新合作日益深入和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第10届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开幕式现场。主办方供图
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专项行动启动、中国—东盟技术转移联盟成立、中国—东盟创新创业大赛启动……开幕式上,一系列标志性工作紧锣密鼓展开,预示着中国与东盟“双向奔赴”,再绘科技创新合作崭新篇章。
中国与东盟山水相依、心手相连。致力于共建繁荣家园,中国与东盟正携手建设面向未来更加紧密的科技创新伙伴关系。
中国和东盟科技创新合作硕果盈枝
中国与东盟山海相连,30多年来始终保持着亲密友好的合作关系。
“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一直是东盟的重要合作伙伴,我们的关系一直充满活力、本真务实、互惠互利。”东盟秘书长林玉辉在线上演讲时表示。
开放合作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始终把东盟作为开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优先伙伴。
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框架下的重要高层论坛之一,东创会自2013年创办以来,在中国和东盟各国之间架起了创新合作的桥梁。
命运与共,共建家园。在中国和东盟各国的共同努力下,科技创新合作正焕发出时代的光彩。
近年来,中国科技部和东盟各国相关部门一起,深入推进中国-东盟科技伙伴计划和“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支持145名东盟各国青年科学家来华开展为期一年的科研工作,3749人次东盟科研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参加了先进适用技术培训班;构建了覆盖东盟10国的技术转移协作网络,成员数已超过2600家;建成中国-印尼生物技术联合实验室等十多个双边联合研发平台。
金色的阳光下,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的皮隆礁附近,一个个巨大的养殖网箱整齐排列,网箱内密密麻麻的鱼群游来游去。
曾因缺乏技术而沉寂的文莱渔业,如今兴旺了起来。在广西科技厅的支持下,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携手广西一家企业与文莱实施科技项目,共同开发南海优质养殖品种,渔业合作成为中文两国科技创新合作新亮点。
越南科技部副部长裴世维认为,过去几年中,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已成为东盟和中国全方位合作的组成部分,取得了巨大进展与具体成效。
建设面向未来更加紧密的科技创新伙伴关系
今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开局之年,中国-东盟科技创新合作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2021年12月,中国-东盟科技创新部长特别会议通过了《中国-东盟建设面向未来更加紧密的科技创新伙伴关系行动计划(2021-2025)》,以科技创新为共建繁荣家园赋能。
“三、二、一,启动!”随着来自国内各省(区、市)的技术转移机构、高校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代表在屏幕上启动按钮,中国-东盟技术转移联盟正式成立。
在开幕式上,科技部宣布启动实施中国-东盟科技创新提升计划。同时,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专项行动正式启动,该行动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1000项涵盖东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产业,适宜向东盟国家推广的可持续领域先进适用技术,首次集中发布。
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围绕推动中国与东盟建设面向未来更加紧密的科技创新伙伴关系,中国科技部将持续深化科技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持续加强技术转移合作,共建繁荣家园;持续拓展联合研究开发,提升创新能力。
面向未来,中国和东盟科技合作风生水起,浪潮涌动。
“通过中国—东盟创新创业大赛和第4届10+3青年科学家论坛等举措,《中国-东盟建设面向未来更加紧密的科技创新伙伴关系行动计划(2021-2025)》今年取得了长足进步。展望未来,东盟和中国可以进一步深化在这一重要领域的合作。”林玉辉说。
广西背靠大西南,毗邻粤港澳,通衢东南亚,是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与窗口,当前正在积极建设面向东盟科技创新合作区。
“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和广西科技厅将在中国科技部的指导下,继续为中国与东盟搭建友谊之桥、开通合作之路、集聚创新之力,为加快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添加新动力。”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主任、广西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国忠说。
共享新机遇,携手向未来。一幅中国和东盟科技创新合作蓬勃发展的新画卷正渐次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