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拿手机扫描一下二维码,静待片刻,挑选一个心仪的数字人形象,你就可以开始一次“挑战杯·元宇宙”体验之旅了。
你将置身虚拟的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可以骑上自行车,去一趟徐特立图书馆;在“挑战杯”世界,你可以观摩本届比赛的参赛作品,听语音介绍,看视频演示;对了,你还可以进入特别设计的虚拟“挑战杯”舞台,选一个座位,观看开闭幕式。
“挑战杯”系列竞赛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被称为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奥林匹克”盛会。9月15日,作为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承办方之一,北京理工大学推出“挑战杯·元宇宙”大型沉浸式数字交互空间,它包含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数字校园、千余参赛者展台的“挑战杯”世界和万人在线“挑战杯”舞台等场景。这是元宇宙技术在教育领域的第一次大规模应用。
数字化办赛,是此次“挑战杯”决赛的特色之一。整个项目团队放弃了暑假,师生协同作战,从7月下旬开始打造这一空间。
数字表演与仿真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关正介绍,元宇宙中的数字校园1:1还原了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和相关数字资产。制作前期,对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进行实地勘测取材,从素材中提取地形数据生成高度图后,导入引擎进行基本地形的构建,再在地形的基础上制作植被、建筑、公共设施等元素。场景板块总面积达420万平方米,有建筑160余栋、植被50余种、音乐72段、氛围元素(烟花、数字彩带、空飘标语等)约30余种。元宇宙里,还有6个数字人角色和6种角色动画。
这里的“挑战杯”世界,是一个由参赛队作品展位构建的电子芯片形态的虚拟世界。“展出”的数千件作品来自34个省份的2600多支队伍,形式包括展品海报、展示视频、展品成果及原理模型等。
“我们的一大特色就是即时云渲染技术。”数字表演与仿真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20级博士生黄可翔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开发团队联合阿里云GCS团队,通过低时延、高稳定指令流传输实现交互,将实时渲染的音视频推送给用户。背后,有5000台服务器作为支撑,可以支持万人同时在线。“用户不需要多好的显卡,不需要多高端的电脑,用普通手机,就能进入一个高质量的元宇宙空间。”
这还是一次跨学科合作。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的科研团队负责元宇宙当中的虚拟建模、虚拟舞美设计部分。在虚拟世界中,他们放飞自己的想象力,在元宇宙中融入对艺术、对人与人关系的理解。他们设计了“挑战杯”参赛项目的展位,设计了科幻气质的“挑战杯”舞台。该学院教师吴羽琛说,“挑战杯”是一个创新的比赛,参与项目的学生用创新的手段来呈现“挑战杯”赛场,这一过程,也仿佛是参加了一次挑战杯——他们挑战了自己。在不同学科的思维碰撞中,学生也积累了交叉学科合作的经验。
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庞思平指出,“挑战杯”元宇宙空间首次推出大型沉浸式数字校园,首次举办超大规模线上活动,首次构建可视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库,首次实现数字人与大学生参赛者同屏参与、同台竞技,可以给参赛观赛的年轻人全新体验,提升竞赛的参与性和交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