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总书记回信,他们到基层教书育人的信念更加坚定

2022-09-08 23:52:59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张盖伦

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9月8日这天,对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们来说有些特别。在第38个教师节前夕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这群年轻学子,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信中对他们寄予殷切希望:希望你们继续秉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珍惜时光,刻苦学习,砥砺品格,增长传道授业解惑本领,毕业后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2021年起,国家启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简称“优师计划”),由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与地方师范院校采取定向方式,每年为832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中小学校培养1万名左右师范生。

地理科学专业的熊国锦是北师大首届“优师计划”师范生。他来自贵州省岑巩县思阳镇盘街村,出身于原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他从大山走出,也想做山里孩子的引路人。

今年暑假,熊国锦和同学来到原832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的贵州省黄平县民族中学开展了为期两周的教育实践活动,当了回临时班主任。临别之时,有孩子给他写了封信:“因为你,我也想成为人民教师。”相处14天,孩子们不仅接纳了他,还因为他的一句话、一堂课,喜欢上了教师这份职业。

“我从小遇到过很多好老师,我是幸运的;我们这一批‘优师计划’学子,也是幸运的。”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熊国锦更加坚定从教信念,毕业后要回到贵州黔东南,扎根基础教育。“我要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物理学专业“优师计划”师范生杨皓博来自四川省巴中市诺水河镇。初中时,他就被父母送到了四川绵阳读书。很多同学也和他一样,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远走他乡。

寒假时,杨皓博返乡调研,和巴中市一位小学副校长交流。这位副校长感叹:“我特别希望我们的基础教育能越办越好,我们巴中从来也不缺乏人才,但关键在于这片土地留不住人才。”副校长的这句话和说这句话时无奈的神情,烙在了杨皓博心中。

作为一名从贫困地区走出的孩子,他是教育的受益者,也是教育差距的亲历者。杨皓博说,定不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学成之后,要回到家乡的土地,扎根基础教育一线。

英语专业“优师计划”师范生李若雨则有些特别——她来自河北省石家庄市,是个城里姑娘。

高中的一幕给过李若雨很深的触动。班里一位来自原国家级贫困县的同学,英语学习特别刻苦。有一次老师检查背诵,指出了她的发音问题。那位同学看起来特别委屈,想哭又不敢哭。后来她告诉李若雨,她的初中英语老师就是这样教的,她一直以为自己的发音是对的。

“这件事,让我对城乡教育差距有了真切体会。”李若雨一直想为此做些什么。当年她决定选择“优师计划”时,家里亲戚连夜坐高铁赶来劝她,为她细数在县城工作的种种劣势。李若雨的回答是:请让我试试。

今年暑假,李若雨参加“电影下乡”美育支教活动,注意到了一个羞怯的小女孩。李若雨鼓励她多发表看法,多展现自己。后来小女孩告诉她,自己一直没什么朋友,但现在,她愿意多交新朋友。

原来,一句微不足道的鼓励,就足以成为照亮学生的一束光!李若雨还没有真正走上讲台,但已经体会到了当老师的幸福。暑期教育实践结束后回到家,李若雨告诉妈妈,她确信自己已经做好了去脱贫县教书的准备。

“一批又一批‘优师计划’学子,走向832个脱贫摘帽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影响的将是一个县、一个地区乃至我们国家基础教育的未来。这是一项多么神圣而光荣的事业!”李若雨说。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指出,“优师计划”是落实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他表示,学校要将重要回信精神与“四有”好老师重要讲话精神贯通学习,坚守“为民族复兴办教育、为国家富强育英才”的办学初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子传承校训精神,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北师大也会进一步发挥师范教育排头兵作用,打造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教师发展共同体,为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 马树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