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孙瑜
在8月28日正式开幕的“科学泰斗 国士无双——纪念周培源诞辰120周年主题展”上,三张照片吸引了参展观众的目光。
第一张照片里,时年38岁的周培源戴着眼镜、穿着夹克,风度翩翩,他正骑着“华龙”马去西南联合大学授课。
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孙瑜 摄
1940年,周培源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任教,和家人居住在昆明滇池西畔的山邑村。他的家离西南联合大学约为40里,为了去学校给学生上课,他专门买了一匹马作为交通工具,并给马取名为“华龙”。每天早上,他很早就起床喂马、刷马,送女儿上学后,再骑马到学校上课。“骑马授课”的周培源教授受到不少学生的喜爱,也得到了“周大将军”的称号。
周培源的教学生涯长达60多年,在此期间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力学家,其中包括王竹溪、彭桓武、林家翘、张守廉等,而听过他授课的就更多了,钱三强、钱伟长、王淦昌、朱光亚……可谓是“桃李满天下”。
第二张照片摄于1943年周培源美国加州寓所。当时,这里是中国留学生的聚点。照片中,周培源与钱学森等中国科学家站在一起,意气风发。
1943年周培源美国加州寓所(右三为周培源,左四为钱学森)。图源:中国新闻周刊
1943年,周培源应母校加州理工学院邀请,利用第二次科研休假到加州参加美国组织的战时科学研究工作。在加州理工学院,周培源从事湍流的研究。二战结束后,因参与美国战时科学研究与发展局的军事研究项目并取得卓有成效的成果,周培源获邀加入美国海军军工试验站——要求是成为美国公民。
周培源认为“橘生南国,受命不迁”,谢绝了入籍邀请。他说:“当时赴美,是为了参加反战的科学工作,以便报效祖国。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还有什么必要留在美国呢?”
1947年2月,他携家人回到了祖国。周培源的外孙周志兵在主题展上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周老于1947年11月18日给加州理工学院的同事和朋友威兰德教授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我总觉得我们这些拿过政府奖学金、亦即人民的钱在国外受过教育的人在中国有个‘责任’要尽……必须牺牲我们个人及家庭的物质享受……如果有一天他不能为自己的祖国工作,那将是‘最不幸’的事情了。”
第三张照片里,周培源正在美国华人团队的欢迎会上致辞。此时他已是满头白发,但精神矍铄。
周培源曾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代主席、主席、名誉主席。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国家科技外事方面的工作落在他肩上,他也成为中国与国外科技界联系的一座桥梁。
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孙瑜 摄
1978年,周培源率中国教育代表团赴美,商谈双边人员互访,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科学院及美国对外联络局进行了多轮会谈。在艰苦谈判中,他提出中方人员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访问,回避了双方职称对等问题,最终与美方达成了11项口头备忘录,为中国学者赴美访问、留学铺平了道路。当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批访问学者52人抵达美国。
这是周培源的信条:“中国人民要以一个积极的姿态去参加国际和平活动,让世人听到中国人民的和平声音。”
周志兵说:“在我眼里,周老慈爱,风趣,乐观,学识渊博,情趣高雅,胸襟坦荡,平易近人,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辈。在我心中,周老相信科学,追求真理,以极大热情帮助和扶持青年学者进步成长,是一位真诚、严肃的好老师。他做事有原则,做人敢担当,光明磊落,有着老一辈知识人的风范。周老的一言一行,影响了我的一生。”
开幕式上,承担展览讲解工作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大学现代科学家研究中心主任罗兴波介绍,“周培源就像一座大山,离得越远,对大山的雄伟气势感受得越深刻。”大师已远去,处于新时代的人们越来越能感受到他的精神力量。
主题展从大师初成、科技外交、捍卫和平、桃李满园、科学巨匠、科协工作、参政议政、家庭生活、反哺桑梓等方面,通过196幅历史图片和47件珍贵实物,系统回顾了周培源在我国科学研究、教书育人、国际科技交流、参政议政等方面的卓越贡献。展览由中国科协、九三学社、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主办,于中国科技馆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