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栋:“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2022-07-04 20:41:51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付毅飞

科技日报记者 付毅飞

2021年7月31日,92岁的孙家栋坐着轮椅,出席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仪式。全场参会人员用经久不息的掌声,向这位“两弹一星”元勋、“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航天事业重要奠基人致敬。

面对接连上前问候的航天“后辈”,孙家栋双掌合十,不断还礼,一如既往的谦逊、亲和。

孙家栋曾总结自己的人生:“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50年放卫星。”

他走上过无数个岗位,始终不变的,是对党的忠诚和报国信念。“国家需要,我就去做。”这句话常挂在他嘴边。

红烧肉促成人生选择

从辽宁复县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学习俄语时,18岁的孙家栋最大愿望是成为一名土木建筑系学生,将来修大桥。

1950年元宵节这天,孙家栋原本准备午饭后去姐姐家,听说学校晚餐有红烧肉,改变了主意。后来他回忆说:“我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就是由这顿红烧肉促成的。”

晚饭时,学校主管人员通知,新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要在学生中挑选人员,有意者可立即报名接受挑选。

孙家栋毅然填报申请。当晚,他便登上前往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四航校的列车。作为急需的俄语翻译人才,他被选送入伍。1951年,他和另外29人被派往苏联茹柯夫斯基工程学院,学习飞机发动机专业。

茹柯夫斯基工程学院有个传统——哪位同学考试全部获得5分,照片就能挂在学校门口。一年后如果能保持,照片位置就往上移。越到高处人数越少,照片也就越大。毕业时,如果谁的照片能够出现在“照片塔”的顶端,将获得一枚印有斯大林头像的金奖章。

这枚让苏联学生梦寐以求的金奖章,最终落入孙家栋囊中。

1958年,载誉归国的孙家栋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导弹总体设计部,两年后成为型号总体主任设计师。

从最初仿苏P-2导弹,到开展东风导弹的研制工作,他把所有的智慧和精力倾注其中。“这辈子可能就搞导弹了。”他当时想。

但在1967年夏天,一切都改变了。

为确保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顺利研制,中央决定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由钱学森任院长。钱学森向聂荣臻推荐了孙家栋。

“这么年轻的卫星专家,还是个小伙子嘛”

 1967年7月底,盛夏的北京酷热难当。这天午后,孙家栋在办公室伏案工作。为了不让汗水滴到图纸上,他用毛巾缠住脖子,其状颇为古怪。

正当他趴在图纸上冥思苦想,一位不速之客推门而入:“聂老总指示,调你去负责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工作。”

孙家栋二话不说,很快扛着被卷书箱去新岗位报到。

发射卫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孙家栋参与进来时,时间已十分紧迫。如何尽快组建卫星总体设计部?如何按工程的研制规律一步步往下走?各系统怎样联接起来?联接起来后又怎样作试验?一个个难题摆在面前。

他决定从组建队伍抓起。经过详细考察,他从不同专业角度和技术特长出发,最终选定了戚发轫等18人,这就是中国卫星发展史上有名的“十八勇士”。

精干的队伍使卫星总体设计部如虎添翼。1969年10月,东方红一号卫星初样基本完成,周恩来总理决定听取卫星工作汇报。当钱学森介绍孙家栋时,周总理握住孙家栋的手说:“哟,这么年轻的卫星专家,还是个小伙子嘛。”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奏响了中国人向太空迈进的序曲。卫星上的全部元器件、设备和材料的研制,以及许多理论和技术难关的攻克,都是中国航天人智慧和精神的结晶。

“老伴儿,这样一辈子,值呢!”

年轻时的孙家栋颇受姑娘青睐,但直到一位名叫魏素萍的姑娘出现,才拨动了他的心弦。1959年,他们携手走进了婚姻殿堂。

然而,孙家栋参与研究或主持研制的火箭、卫星型号一个接一个,后来甚至长期同时领导多个航天工程,成天东奔西走、马不停蹄。夫妻俩聚少离多,如同现代版“牛郎织女”。魏素萍只知道丈夫忙,却不知道他在忙什么。

1967年12月,魏素萍临产,此时正负责研制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孙家栋却抽不开身。直到女儿出生的第二天晚上,他才赶到妻子身边。魏素萍幽怨地说:“什么工作能比老婆生孩子更重要?”孙家栋握着妻子的手:“两个都重要,可我……”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那天,魏素萍也举着国旗加入了欢庆队伍。她却不知道,这颗卫星是丈夫负责完成的杰作。

直到1990年4月7日,我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美国休斯公司的亚洲一号卫星送入太空,魏素萍在新闻中看到孙家栋的身影,才得知他的工作。她擦着眼泪说:“老伴儿,这样一辈子,值呢!”此时,他们已结婚30多年。

在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奉献的60多年里,哪里有需要,孙家栋就出现在哪。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他是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我国第一颗通信卫星、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一号工程,中国探月一期工程,他是工程总师。

一次次任务遇到突发情况,孙家栋挺身而出担责拍板;进军国际宇航发射市场时,他率领团队与外方谈判代表斗智斗勇;嫦娥一号顺利完成环绕月球时,他背过人群悄悄抹泪……这一幕幕,都是中国航天史上令人难忘的经典瞬间。

“现在,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新时代航天人的手中,建设航天强国使命在肩,弘扬航天精神薪火相传。在新的征程上,我愿与大家一起继续前进。”孙家栋在2022年3月刊登于《人民日报》的署名文章中写道:“我坚信,有党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支持,有伟大航天精神的激励,我们中国航天人接续奋斗,一定能够实现航天强国的梦想。”

责任编辑: 冷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