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张驰:下一代商用飞机前沿探索者

2022-06-07 16:50:54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马爱平 张梓凝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实习生 张梓凝

日前,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科协等部门组织开展的2022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揭晓,中国商飞北京民用飞机技术研究中心项目预研总师、高级工程师张驰位列其中。

小小的纸飞机承载了人类飞行的梦想,研制大飞机,承载着几代中国人的梦想。

张驰不仅是航空梦的追梦者,也是中国商用飞机事业的领路人,他以一颗追梦的赤子心为青年人创新创业做了最好的榜样。

“创新要以梦想为基础,以爱国为底色。”张驰说他是航空迷,从小就有航空梦,留学时的专业也与航空有关,他考取了飞机驾驶执照,因为“想做中国自己的飞机”,他选择回国。

2011年,张驰回国加入了中国商飞北京民用飞机技术研究中心。“在那里,我需要去思考未来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大飞机。但是工作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未来并不只是要被看得清楚,更要创造出来。”他说。

于是,张驰和几个青年人一同成立了梦幻工作室,用无人机甚至航模的技术,把头脑中的想法变化成可以飞的技术验证机。他们给这些飞机起了一个相同的名字叫作“灵雀”,就是希望它能够灵动飘逸,而且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承载着他们对于未来的期望。

“这是一种缩比验证机型,是用于测试新技术可行性的飞机。通过‘灵雀’验证的前沿航空技术,可以保证安全地应用于其他飞机上。”张驰介绍。

2013年“灵雀A”验证机完成了首飞,后来团队又研发了“灵雀B”“灵雀C”“灵雀D”“灵雀H”5个系列超过20架该类型的验证机。

2015年,内蒙古试验场,一架团队花费两年心血研制的验证机刚起飞就失速失控后坠毁,当时团队成员在沙漠上将飞机的残骸一片一片全部捡了回来,并认真分析原因。但是张驰及其团队成员并没有放弃,公司也没有放弃,坚持在哪里跌倒就要哪里站起来,最终两年后,飞机重新被制造出来,并实现成功首飞。

成绩的背后,是少有人理解的寂寞和一腔孤勇的探索——张驰和团队用敏锐的嗅觉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发现了一项少有人研究的新技术对自己所在领域的价值,并敢于作出大胆的假设。但在把想法付诸实践的路上,张驰的团队曾经饱受“非议”,有的人曾觉得他们就是一群“玩航模的”,也有老专家语重心长的“奉劝”:“小伙子你可不要误入歧途啊。”

“现在回首看去,我最值得庆幸的就是从未放弃。”张驰笑着说,“因为创新其实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如果一件事情你开始第一天就知道一定会成功那就不是真正的创新,因为肯定有前人做到了可供你参考。在一个创新研究的早期,没有人能够承诺一定会成功。”

创新者,必须要拥有敏锐的嗅觉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快速地发现新技术对于自己所在领域的价值,敢于作出大胆的假设,创建出全新的场景与产品,当然最终将基本假设实现。

就这样,张驰所带领的年轻团队,在不惧失败勇于创新的凝聚力,他们以想象力为笔,勾勒民航的蓝天。同样,他们也把这份想象力传递给了青少年,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坚定,更加飞扬。

他为北师大二附中航模社提供了平台,让他们能在“2050大会”(“2050大会”是关于“年轻人因科技而团聚”的非营利活动,由杭州市云栖科技创新基金会与志愿者共同发起)上飞自己做的飞机。如今,已有多名学生选择了航空相关的专业作为自己的大学专业。对张驰来说,做青年的领路人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份传承。

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张驰已经从梦幻工作室光荣毕业,现担任新能源飞机项目的预研总师。

张驰和他的团队正在探索未来的飞机如何通过电驱动的方式飞行,这意味着可以把风能、水能、太阳能等可持续能源注入到未来的航空运行体系当中。虽然这又是一个充满了未知和困难的赛道,但是张驰坚信只要心怀梦想,必将一往无前。

琢之磨之,玉汝于成。张驰说,创新需要有一些“平头哥”的精神——生死看淡、不服就干。“如果站在5-10年的尺度上,我们应该可以看到,现在所谓的困难,只是历史发展中的小小波浪。”

北京市科协供图

责任编辑: 冷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