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平:一门心思“种”科技

2022-06-12 16:25:28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颉满斌 韩淇

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通讯员 韩淇

戴上帽子,拿起水杯,背上相机,盛夏时节,走进位于甘肃省永昌县东寨镇双桥四社的试验田间,陈玉平一边走一边介绍:“这一片主要是做不同厚度地膜对马铃薯生产影响评价试验。我们一共设置了5种厚度的地膜……

“农事需要,随时上门,农民需要,随叫随到。”这是陈玉平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访农户、进农田、钻大棚、搞培训、做推广……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这是陈玉平的工作常态。

1991年8月,陈玉平被分配到甘肃省永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这一干,便是30年。

30年里,只要农民有需要,他就“泡”在农村,把好种子送到农民手上,把新技术、好方法传到田间地头,农民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陈师傅”。

“能够为养育我的这片土地做一点贡献,这是我的荣幸。”陈玉平说。

刚参加工作时,陈玉平对相关工作并不熟悉,于是他主动加强业务学习,从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及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基本知识入手,一有时间就阅读相关书籍,并向有经验的老前辈、同事们请教,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

在工作中,陈玉平始终带着一股子“钻”劲。2015年,甘肃省农业环保站在全省确定8个试验点,开展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试验示范,永昌县列入其中。为使地膜能够有效保墒、保温、抑制杂草生长,并在收获时能够完全降解,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县农技推广中心对永昌县东寨镇上二坝村进行田间试验。

试验要求白天每小时进行一次观测记录,并连续观测75天。由于当时尚未引进使用全自动测温仪,只能进行人工测温。且试验设计为10个处理3次重复,每个重复设立一个观测点,这就意味着陈玉平白天每小时都要在这些观测点之间来回奔波。于是,他每天迎着太阳出,送回夕阳归,不管刮风下雨、烈日酷暑,一天不落,75天坚持往返于每个观测点,按时观测记录数据。

正是因为他的这份执着,最终获得了第一手精准的数据,为试验示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年的试验结束后,陈玉平瘦了一圈,脸也晒成了黑红色。

“我觉得没什么,比我辛苦的人还有很多,我只是做了我分内的工作罢了。”陈玉平谦虚地说。

在负责县农业环保站工作期间,陈玉平积极与省内各地业内人士交流探讨农业环境保护工作,集思广益,开拓创新。为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他积极摸索,撰写了《永昌县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管理办法(试行)》等农业环境保护的材料,探索出了一条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新路子。

在东寨镇上二坝村、城关镇沙沟岔村和大坝村,陈玉平带领同事开展《马铃薯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评价对比试验》15项次,累计试验面积160亩,示范推广面积约8600亩;在城关镇大坝村、沙沟岔村、小坝村、赵家庄村以及焦家庄镇陈家寨村等村开展《尾菜肥料化处理堆沤试验示范及直接还田示范》10项次,累计完成堆沤肥试验面积约300亩,直接还田试验示范1800亩。

经过他长期不懈对农业面源污染督导、检查、试验示范、宣传培训等,当地老百姓对废旧农膜捡拾和尾菜肥料化处理的积极性提高了,也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性。2021年,永昌县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还被甘肃省农业农村厅推荐为“永昌模式”在全省推广应用。

为了充分转化试验研究成果,加大新技术推广应用力度,陈玉平一直参与小麦滴灌宽幅匀播技术试验示范、大面积推广应用、小麦滴灌播种机的改进研发、小麦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等工作。在这些工作中,他凡事都追求面面俱到,不敢有丝毫疏忽。2022年,小麦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全省河西灌区和沿黄灌区的12个重点县推广应用。

正是因为他对农技推广工作的那份执着,为永昌县小麦种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作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全县累计推广小麦宽幅匀播播种面积20多万亩,今年发放播种机80多台,小麦浅埋滴灌播种面积近5万亩。

爱农业,亲农民,陈玉平默默耕耘、播种、收获,耕耘的是钟情的沃土,播种的是执着的追求,收获的是人生的价值。30年潜心农业技术推广,陈玉平将科技“种”在了大地上。

(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 陈可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