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杜春燕:孜孜不倦的科技教育探索者

2022-06-01 19:16:08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马爱平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科协等部门组织开展的2022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遴选活动名单揭晓,全国十佳优秀科技辅导员、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科技教育中心教师杜春燕榜上有名。

谈及获得“最美科技工作者”这一称号的感受,杜春燕说:“这份荣誉不是给我个人的,是给我们奋战在科技教育战线上的全体科技老师、科技辅导员们的。这是一个特别好的信号,代表我们科技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科技教育的力量会越来越强大,这样未来的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肯定会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

中科院博士毕业后,杜春燕直接进入基础教育一线担任专职科技教师兼科技辅导员,很多时候不被人理解,因为科技课程不是高考科目。但她十年如一日,认真钻研教育理论,聚焦科技创新课程研发。

做实验、搜文献、写论文、做项目………杜春燕将前沿科学引入中学课堂。

2010年,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启动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项目,杜春燕作为校内指导老师,与中科院专家一起,为同学们开设了中科院套餐式课程,多年来科技班育人效果凸显。

这些年,她一直在探索用“拔尖”和“普及”并行模式推动科技教育的创新发展。

“‘拔尖’培养,内涵是选拔培养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在科学家身边成长。我所在学校开设了十个创新实验室,配备了多项专业的仪器设备,可供学生自主进行各种科技创新的实验。”杜春燕说,在课程的教学实施上,不再是传统的讲授形式,更多的是项目式和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学校还开设了中国科学院“套餐式课程”:邀请中科院各个领域专家,把前沿科学成果带到课堂上来;开展科考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入中科院,走到一些野外的台站,实地进行科研活动等等。

此外,学校还通过中国科协、北京市科协、北京市教委等部门的青少年人才培养计划,和北大、清华等多所高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成立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每年会选拔一部分同学进入到北大、清华等高校的实验室进行深造。“这是学校为同学们和科学家之间搭建起的桥梁。”杜春燕说。

三十五中的优秀毕业生——现就读于香港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的罗鸣宇告诉记者:“我作为一个亲身体验者,觉得杜老师更好地诠释了科技教育的定义。正因为跟着杜老师学习,我找到了兴趣所在,更加确定了我本科以及未来想要研究的方向。”

而对于科技教育的“普及”培养问题,杜春燕介绍,她所在学校通过举办科技节,开设科技类课程和兴趣社团,为学生创造接触科技、拥抱科技的机会。

“学校尝试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高一阶段独立自主地完成一次科技类的研究性课题,希望他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在一系列科技课程和活动之后,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高二包括以后的时间里去探索更多的方向。”杜春燕说。

在杜春燕看来,每个学生是要在均衡发展的基础上才会学有特长的,以普及来促提高,这也是学校特色办学理念之一。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想法点子都很多,所以我们鼓励大家提出问题。”杜春燕说,比如有同学提出,想要研究不同的燃料对于飞行器的推动作用到底有哪些不一样、把火箭发射出去的威力有多大等。

面对各种各样天马行空的问题,杜春燕的经验是:“做科学教育时,老师不能急于去帮同学解决问题,而是要帮助他去分辨问题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让他能够自主进行探索和发现。”她说,“我们尽可能地去呵护同学们的好奇心,帮助他们培养科学的思维,这对于以后的学习、生活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杜春燕深有感触地说,也正是学校、学生、家长、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让科技教育落地生根,一步步成为学校的品牌和特色。

(北京市科协供图)

责任编辑: 李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