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霞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6月8日,上海海洋大学学生合唱团50名成员以云合唱的方式,将《这一天》的MV献给了第十四个“世界海洋日”暨第十五个“全国海洋宣传日”。视频中,学生们以饱满的热情,唱出了深沉的蓝色情怀;一帧帧画面,展现了海洋大学的蓝色教育硕果,同全国其他涉海高校一样,上海海洋大学在海洋意识教育中,不仅覆盖了校内学生,也向中小学、社会、公众埋下了一颗颗海洋教育意识的种子。
当日,上海海洋大学与天津大学还有26名学生组成了8支队伍,围绕“讲好中国故事˙海洋美食文化与人海关系”为主题,开展了津沪涉海高校大学生云端竞话海洋文化活动。
蓝色教育植入海洋强国梦的种子
自2017年5月开始,上海海洋大学精心推出了第一期“大国海洋”课程。随着学校优势学科的发展,优秀师资的加入,学校围绕“海洋”关键词“做文章”,整合资源,培养学生海洋意识,支撑海洋强国建设,体现百年高校的使命与担当。
经过5年的不断发展,“大国海洋”课程包括海洋政治、海洋经济、海洋社会与文化、海洋生态四大版块,目前已有全国92个高校近5000名学生选修。
近年来,学校利用校外资源,多次组织临港地区中小学生赴舟山、宁波象山、福建霞浦等校外基地开展海洋科普实践活动。上海海洋大学附属大团高级中学,也展现了以蓝色文明和海洋精神为底色的校园文化。2012年,大团高级中学成为上海市首个“全国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基地”,2013年成为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近年来,依托海洋大学优质的教育资源,深化海洋文化特色建设,不断形成海洋特色鲜明的学校文化,基本完成了系统性高品质的特色课程体系,完善了海洋科普文化为特色的创新实验室硬、软件环境,深化海洋文化特色之路。
上海海洋大学开设的“海洋科学实践工作站”是上海市教委组织的“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项目全市30家实践工作站之一。工作站以海洋学科为特色的课程体系作为主要内容,设计适合高中生科创教育的小课题,让每一位参与的学生从事1项科学研究课题任务(10个单元,40个课时)以提高青少年科学创新综合素质,学生成绩录入上海市高中生综合评价体系。
从2016年开始,工作站已开展了六期项目,每年接受100-120名分布在全市的高一学生进校,合计600余人。学校地处郊区,工作站以夏令营形式进行效果较好。经过五年时间,“海洋科学夏令营”已在学生、家长和学生所在高中树立了好口碑。
海洋科普迸发“蓝色”动力
在上海海洋大学校内,有一座“活”的博物馆,这就是一艘曾服役33年的功勋船只——中国渔政206船。它是海大亮丽的风景线,成为海洋宣传、历史文化传承、文博育人的教科书和平台。它现身说法讲述着渔业法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渔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此外,上海海洋大学博物馆、水生生物科技馆累计接待10万余人次,先后成为“传承海洋精神,根植家国情怀”中国科协2020年学风建设资助计划宣传教育基地、“‘育’见海洋‘创’造未来”中国科协2021年学风传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学校牵头成立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海洋科学研究院,立足于青少年海洋科学人才的培养,致力于发掘青少年海洋科研潜力,成为高层次青少年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依托学科赛事,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依托挑战杯、知行杯、嘉庚杯、科创杯、科技创业杯等科创赛事组织工作,不断促进海洋创新能力的挖掘和项目孵化,同时推进上海市青少年海洋科学研究院和科学商店建设,运行7家上海市大学生科学商店门店,连续11年有序开展各项工作,为上海市各区县的社区、街道、中小学送去科普知识。
据悉,该校大学科技园已连续三年举办海洋科创科普月系列主题活动,通过科学实验和有趣味性、挑战性的拓展活动,激发了青少年热爱海洋、保护海洋、探索海洋奥秘的热情。
(文中图片由上海海洋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