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刘园园
国家发展改革委10日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公布《“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有关情况。这是我国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
“我国是全球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生物产业门类、体系齐全,具备加快发展生物经济的有利条件,但生物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尚属空白。”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王翔在会上介绍,《规划》将生物经济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科技经济战略的重要内容,为应对生命健康、气候变化、资源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重大挑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规划》明确了生物经济发展的多项具体任务,将大力夯实生物经济创新基础列于首位。在加快提升生物技术创新能力方面,《规划》提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基础研究,瞄准临床医学与健康管理、新药创制、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生物育种、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和生物安全等前沿领域,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点研发计划;实行“揭榜挂帅”“赛马”制度,开展生物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前沿生物技术创新,加快发展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加强微流控、高灵敏等生物检测技术研发,推动合成生物学技术创新,发展基因诊疗、干细胞治疗、免疫细胞治疗等新技术。
《规划》首次提出“生物经济”的概念,并提出培育壮大生物经济支柱产业。
“生物经济涉及面广,覆盖较多产业领域。” 王翔解释说,为突出重点,一方面,《规划》明确将满足人民群众“医”“食”“美”“安”新需求作为生物经济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另一方面,《规划》明确加快生物技术广泛赋能健康、农业、能源、环保等产业,促进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生物产业多样化水平。
王翔补充说,《规划》从4个方面部署培育生物经济支柱产业:加快生物技术赋能健康产业;加快生物育种技术赋能生物农业产业;加快生物制造技术赋能生物能源和生物环保产业;加快信息技术赋能生物信息产业。
近年来,我国生物经济创新发展引人注目。记者从会上了解到,目前我国在研的创新药数量居全球第二,在基因检测、超级稻、人工合成淀粉、疫苗等领域已形成比较优势。生物领域成为投资热点,科创板上市企业中生物企业占比达1/3,“十三五”期间规模以上医药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约8%。生物制造体量进一步扩大,现代生物发酵产品占全球70%以上份额。
从医药工业领域来看,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周健在发布会上介绍,2021年我国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数量再创新高,为近5年来最高水平。2021年,生物药品制造、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制造等子行业实现营业收入5918亿元,同比增长113.8%。
图片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