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金凤 通讯员 韦玮
“化工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当前存在结构性产能过剩、关键环节‘卡脖子’风险,且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创新人才储备不足,尤其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化工产业单位收入碳排放量高于全国工业行业的平均水平,面临产业转型升级与减排控碳的双重压力。”3月9日,接受记者采访时,一直致力于化工领域研究的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乔旭言语急切,他建议,加快构建化工科技创新支撑体系、优化产业创新政策、壮大化工人才队伍、改革化工中试政策,全面提升化工产业绿色低碳与自主可控发展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乔旭
乔旭在调研中发现,技术优势不足,研发投入水平较低,是困扰化工产业发展的现实障碍。“以江苏为例,近十多年来化工新产品产值率始终徘徊在4.0%~8.2%,低于全省工业平均水平;化工行业研发投入强度不及美国、欧盟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乔旭同时发现,企业技术迭代重要环节的“中试”还面临安全审查难、审批标准模糊、牵头推进部门缺失等政策瓶颈;评审周期长、效率低,导致大批中试项目长时间处于停滞待批状态。
自主知识产权占比低,科技自立自强不足则令化工产品国际竞争力不足。乔旭指出,化工产品以基础原材料、通用合成材料、传统精细化学品等为主,差异化产品和中高端产品比例相对较低。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材料自主研发能力较弱,高端材料受制于人,迫切需要大批基础化工产品的绿色替代技术。
作为大学校长,乔旭对化工领域的人才储备颇感忧心,他发现,化工行业社会形象不佳,高校化工类专业第一志愿报考严重不足,学生毕业后对口就业率较低,去条件相对艰苦的一线企业工作的毕业生越来越少。化工企业遭遇“人才荒”,招工难,高级人才更加难得。
乔旭建议,要加大对化工产业的支持力度,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和自主创新产业化资金引导作用,支持化工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和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实施。对企业、研发机构获得国家、省部级重点科技计划并获得资助的科技项目,予以配套资金支持。积极吸引国内外石化产品研发机构入驻园区。制定产品链、产业链、投资强度等刚性指标,倒逼企业产品和产业高质量提升,促进产业高端化发展。
乔旭建议,支持化工及相关领域的一流学科与专业建设。加大高端化工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特色产业人才的引培力度,壮大技术工人力量。
乔旭建议,要鼓励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依托集群内优势产学研单位联合建设一批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质检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标准创新基地、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等创新平台和重点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加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