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特派廖庆喜:车间“难题”就是科研“课题”

2022-01-24 22:08:34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吴纯新 蒋朝常

科技日报记者 吴纯新 通讯员 蒋朝常

“这台机器前面的刀片角度与后面不一致,会影响播种效率。”“这个罩壳后面采用模具制造,标准化程度更高,成本会更低。”隆冬时节,湖北省科技特派员、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教授廖庆喜赶往咸宁通山县,在星光玉龙机械(湖北)有限公司车间里,为该公司技术人员详细讲解如何改进设备。

蒋朝常 摄

乡村振兴,农机先行。近年来,华中农大持续开展“乡村振兴荆楚行”活动,一批专家教授走出校门、走进工厂,把车间“难题”变成科研“课题”,助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拒绝“凑热闹”,干实事

去年8月,廖庆喜和团队跟随乡村振兴服务队来到星光玉龙机械公司,了解企业发展难题,寻找攻坚痛点。

“眼下,星光玉龙的发展瓶颈是什么?”廖庆喜直接发问。

星光玉龙机械公司负责人许玉国坦言,没有创新技术、缺少专业力量,在产品核心技术开发及市场服务上亟需帮助。

“学校组织荆楚行就是要立足湖北,把自己‘家门口’的事情做好。”廖庆喜连忙接过话题说,教授团队不是到田间地头散步“凑热闹”,大家找准企业需求,一起干几件实打实的事,才能达到强强联合效果,帮助企业解决发展实际问题。

教授研究方向和星光玉龙有哪些共同“兴趣点”?高校科研“课题”与企业发展“问题”如何有效结合?

对此,廖庆喜认为,服务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是科研人员和企业经营者共同的目标,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学生实习实训都可成为合作平台。

紧接着,双方便在“油菜-小麦-水稻-蔬菜直播机生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精准对接。企业有需求,一个电话、一条微信,廖庆喜和团队立即行动,一起探讨解决技术、工艺难点。

一年多以来,廖庆喜和团队一起,在油菜精量直播机的产业化上投入大量精力,逐步解决一系列研发难题。同时,结合企业技术力量薄弱环节,为星光玉龙的车间熟练工开展技术培训,并与企业合作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120余人次师生活跃在星光玉龙的每一条生产线。

从技术交底、工艺制作、零部件供应建设到生产考核、试验示范、测试定型、现场试验,在星光玉龙,华中农大工学院师生参与大量一线工作。廖庆喜和团队有时5点半就要起床,从学校出发,赶到企业临时解决问题,也有一部人选择在企业常驻,随时到场。

紧抓“橄榄枝”,有信心

“这两年,廖教授和团队支持我们农机企业科研创新,让我们有信心重振湖北农机制造业辉煌。”许玉国说,校企携手,企业受益最多。

20世纪90年代,许玉国在通山县柴油机厂上班,改制时买下了县柴油机厂和休闲轻机厂,主要为大企业“打工”生产机械零部件。

2010年,许玉国了解到废弃秸秆是生物质能源发电的优选材料,决定生产打捆机,将废弃秸秆自动打包成捆,既可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又能保护环境。

说干就干,许玉国拿出一大半“身家”从新加坡买回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打捆机图纸,又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购进国内最先进的样机,研究分析、消化吸收再创新。一年后,研发生产的“九宫牌”打捆机在全国各地农机展销会“小试牛刀”,受到业内认可。

对接交流中,许玉国得知廖庆喜团队研制的油菜精量联合直播机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且有意向生产企业伸出橄榄枝,他随即决定增加赛道。

随后,许玉国带着公司主要股东和技术顾问来到华中农大,在工科实验基地,饶有兴趣地看着每台机器,国际一流的机械研究让他“大开眼界”。在油菜直播机前,廖庆喜一一介绍动力装置、作业效果和技术创新点。

很快,星光玉龙机械公司腾出7楼共计9100余平方米的办公空间、80余套公寓、2个20余亩的实验用地,实习学生往返学校与企业的交通费、住宿费、生活补贴等一并统筹解决。

“这个犁开沟效果如何?”“这个驱动辊还需要改进吗……”油菜精量直播机在星光玉龙生产出来后,廖庆喜和团队迫不及待地来到车间,了解检测性能和试用情况。

服务有期,未来无限。

在通山县政府支持下,校企双方联合组建通山县新农机产业发展研究院,依托该县农机龙头企业,打造农机装备产业链,以产业急需和“三农”急用为主要方向,完善农机主导产业的产业链全景图。

“有华中农大的技术支持,我们要再造一个星光玉龙!”许玉国兴奋地说,接下来,将继续转化更多华中农大的科研成果,为农业机械赋能乡村振兴作出更大努力。

责任编辑: 孙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