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蕴
“野外放归历时75天,成功回传位点1816个,已迁徙3067公里,平均每天迁徙40.9公里。”
一只“户籍”在青藏高原的黑色大鸟,忽闪着双翅从青海出发,途径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于11月2日12时许,从云南省瑞丽市附近镇康县跨越国境线进入缅甸境内,目前栖息于缅甸实皆省因金宾……
作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黑鹳,大概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飞行轨迹”展露无遗,还还留下了一张张轨迹分析图,并成为全国首只佩戴定位器的高原繁殖黑鹳。
放归现场的黑鹳。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供图
它的传奇故事,不止如此:一对黑鹳父母不远万里来到青海省繁育后代,在青海国家公园观鸟协会工作人员的日夜监测中,四只小黑鹳宝宝茁壮成长。一天,一只小黑鹳却“失联迷路”深夜误撞村民家后墙,青海省相关部门接到情况后,紧急将黑鹳送往救护中心救治,接下来,它开始了在西宁野生动物园的养生投喂生活。不久后,黑鹳被成功放归。
但来都来了,走是不能白走的,黑鹳放归的“代价”是——送精美智能“脚链”一只。
12月14日,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多部门召开新闻通气会,向媒体通报这只“开挂”黑鹳的传奇故事。
放归后的黑鹳。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供图
“天上掉下一只鸟!”
黑鹳(学名Ciconia nigra)为迁徙鸟类,白俄罗斯国鸟。是体态优美,体色鲜明,活动敏捷,性情机警的大型涉禽。因其现存数量稀少,被喻为“鸟中大熊猫”。在我国境内,该物种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等区域,青海是黑鹳主要繁殖地之一。目前,该物种被列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为无危(LC)物种,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估为易危(VU)物种,也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中。
由于现存数量的稀缺,使我国科研机构对黑鹳这一种群的调查长期空白。
这只传奇黑鹳的故事,还要从今年3月说起。
据青海国家公园观鸟协会会长王舰艇介绍,今年3月15日,协会工作人员在黄水流域监测过程中,通过单筒望远镜观察记录到两只黑鹳,随即留存下影像资料。经过辨认确定为两只黑鹳成鸟,并确定了这对黑鹳的巢址。从此,协会工作人员开启了对两只黑鹳的日常监测。3月底,两只黑鹳开始产卵、孵化,经过一个月多的孵化,5月初成功孵化4只黑鹳幼鸟。幼鸟在近100日龄时,开始飞出巢穴,练习飞行。8月29日,黑鹳幼鸟分别离巢,随亲鸟一同前往觅食地。
青海国家公园观鸟协会供图
由于筑巢地恰逢修路,当地施工现场重型机械较多,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赶往施工现场,协调对施工方案调整,减少施工爆破点的炸药量,避免惊扰黑鹳,全力保护好黑鹳一家在此繁衍栖息。
好景不长。9月的一天,协会工作人员监测发现离巢的四只黑鹳,只有三只回巢。还有一只去哪了?
这边是焦急的工作人员,那边是“天降大鸟”而失措的村民。
“天上掉下来一只大鸟,撞我家后墙上了,你们快来看看……”
9月18日,相关部门接到村民来电,称自家院中落入一只不明大鸟。得到消息后,王舰艇惊喜万分。因为黑鹳走失时间、黑鹳巢穴地、村民所在村庄等全部信息与可能走失的大鸟情况完全一致。当晚,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林业和草原局将受伤黑鹳移送致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
原来,这只黑鹳疑似受到惊吓后撞墙跌落村民家中。随即,中心工作人员对救护黑鹳全面检查,检查后未发现明显外伤,颈椎、翅膀、腿部无骨折,口、鼻、眼无分泌物无出血,肛门周边无排泄物污染,营养状况良好,体温正常。为避免过多人为刺激造成二次伤害,在其饮水中加入补液盐散和电解多维后,救护中心将它单独隔离饲养。
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兽医院院长何顺福介绍:“救护第二天,黑鹳精神状态良好,进食良好,排便颜色性状均正常,我们逐步增加了饲喂量,饲养三天后给予充足活鱼苗和泥鳅让它自由采食。”同时,为避免过多人为干扰造成救护黑鹳对人类的依赖性,工作人员每天给予食物后迅速离开,不做过多接触。9月24日,黑鹳进行禽流感、新城疫重组苗滴鼻点眼免疫。经过一段时间单独隔离饲养后,救护黑鹳进食、日常行为、粪便等各方面状态良好,初步评估适合野外放归。
“送你小礼物,飞吧,记得回家!”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卫星追踪技术等已广泛应用于鸟类迁徙研究中,但有关黑鹳卫星跟踪的研究至今尚无。
放归日期逐渐临近,为整合黑鹳鸟类卫星追踪数据和种群基因组信息,建立迁徙系统,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科研团队决定——为黑鹳佩戴卫星定位追踪器。
由此,这只传奇黑鹳开启了为人类“打工”的日子。
黑鹳栖息位点示意图。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供图
9月29日16时,黑鹳成功安装背负式卫星定位追踪器。9月30日13时,黑鹳被运输至巢穴附近实施野外放归,实时跟踪正式启动。从我国青海省一路飞往缅甸,黑鹳“鸟过留痕”,其迁徙路径、停留地点、飞行海拔高度、飞翔时间被精准监测记录。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同作表示,对黑鹳的监测数据可知,在青海繁殖的黑鹳南迁经四川至云南并继续往西南迁徙至缅甸越冬。
“利用卫星定位追踪技术在精准监测鸟类迁徙路线的同时,可以揭示多种候鸟的迁徙时间、春季繁殖迁徙和秋季越冬迁徙策略的差异、长距离迁徙以及迁徙前后的活动规律、种群迁徙动态、活动区及栖息地利用情况、迁徙与环境因子之间相关性,并为鸟类迁徙中禽流感等病毒防控提供精准且全面的迁徙信息,也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及种群监测提供新的思路和重要的数据支撑。”张同作说。
“黑鹳历史性选择在青藏高原繁殖,这是青海省生态环境向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成效的直观见证。我们希望这只黑鹳能常回家看看!”采访中,亲历救助黑鹳的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蔡平感慨万千。
青海国家公园观鸟协会供图
张同作亦表示,这是一次多方参与抢救性保护珍稀濒危物种成功的典型案例。为留住青藏高原大自然宝库中每一个独特而美好的生灵,同时为全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贡献,青海省多措并举,不断加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促进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取得明显成效,藏羚羊、普氏原羚种群数量恢复性增长,雪豹频频出现在红外相机镜头里。这一次,野生动物管理部门多方位自然教育发挥作用、群众自发参与管护、动物救护中心积极救助、科研院所倾心参与下,黑鹳不仅被救助成活放归自然,且得以实时监测活动轨迹,首次精准确定其迁徙路线,这对黑鹳保护至关重要,也对其它濒危物种的保护具有重要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