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过国忠 实习生 雷宁 柳鑫
“体育锻炼是心理、生理、代谢等疾病防治的非药物疗法。”日前,在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暨常州市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科普活动线下启动仪式”上,中国营养学会运动营养分会秘书长、北医三院运动医学营养所营养研究室研究员艾华说,“要鼓励利用隔离状况下的现有条件,积极开展定期的、适度的体育锻炼,增强和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将运动作为预防新冠病毒病的辅助手段。”
科技日报记者 过国忠 摄
在从事运动营养学研究多年、担任国家专业运动队运动营养指导顾问的艾华看来,积极开展定期的、适度的体育锻炼,能够有效改善呼吸道的组织屏障和免疫力,提高心肺功能,提高免疫识别和应答能力,还可减少焦虑,降低感染和流行风险。
艾华介绍,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疫情期间,每周至少运动150分钟,儿童和青少年每周至少运动300分钟。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运动。疫情期间,可视隔离状况,在室内和室外进行规律的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应在防护良好条件下进行),每天0.5~1小时。其中,有氧运动包括快走、上下楼、跳舞、跳绳、散步、跑步、骑车、园艺、家庭游戏、广场舞、健身操、郊游、瑜伽等;力量锻炼,可进行并不需设备的动作,如深蹲、仰卧起坐、俯卧撑等。对于居家隔离人员,可开展家务活动、与孩子玩耍、伸展运动、冥想放松等。
新冠病毒疫情期间运动要注重科学方法,根据不同的身体状态进行。假如过度运动,会导致免疫抑制,增加易感性。因此,应采取适合自身状况的适量的规律性运动或活动,改善免疫系统,减少压力和焦虑。如果进行高强度运动,也需减少运动时间,开展间歇性运动,避免运动疲劳出现和抵抗力下降。
潜在高危人群(老年人、基础疾病合并症者、身体虚弱者等)更应如此。如果出现发热、干咳、安静时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应停止运动锻炼,及时就诊;如果确诊新冠病毒感染或流感等,即使是无症状或轻症,也应该休息。病毒检测转阴或彻底恢复健康后,再进行运动锻练。
艾华还介绍,不合理运动对免疫功能会产生一定的损害。长时间(90分钟)的中至高强度运动,可导致免疫力下降。过长时间或过高强度的运动而又没有适当休息,则会导致细胞免疫力的下降,从而增加传染病的发生率。
非规律性运动,可引起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单核细胞等免疫细胞一过性升高,但伴随后续的持续下降和免疫能力下降。
因此,只有通过适度和规律性的适量运动,才能达到改善免疫功能和提升身体防御能力的目的。
科学研究证明,对机体免疫系统改善的主要证据来自规律性适量的运动锻炼。中等强度的规律锻炼,增加巨噬细胞的抗病原活性,可提高免疫细胞、免疫球蛋白和抗炎细胞因子的血循环水平,从而减轻病原体和炎症细胞大量进入肺部所致的肺损伤。
“与久坐相比,中等强度的规律锻炼,有利于机体对病原体的免疫监视功能,因为运动可刺激血循环中白细胞在组织之间进行交换,从而降低了急性呼吸道疾病和病毒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艾华说,经常性适量的运动锻炼,还可以通过趋化因子产生的调节机制,增强免疫细胞的作用。
科技日报记者 过国忠摄
艾华认为,目前,致使肥胖和慢性病患者持续增多的主原因有日常体力活动不足、食物能量摄入过多、透传因素和精神因素。而运动能够提高静息代谢率,能够激活脂蛋白脂肪酶的活性,刺激脂肪动员增加,导致体脂减少。
体力活动不足的原因,常见于下列情况,如体力劳动减少或强度减小,坐态工作时间增加,看手机、电脑、电视时间增多,以车代步,电梯代智楼梯,家用电器的普及,体育活动时间减少。
科技日报记者 过国忠摄
艾华建议,高血压、血脂紊乱、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都是新冠肺炎的易感人群。这些患者,大多数人需要长期药物治疗,但通过定期的适度的体育锻炼,不但能够辅助治疗,甚至可以减少用药,更能增强身体素质,预防病毒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