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祝华
一年一度的科技奖励大会,既是对海南科技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对科技创新赋能海南自贸港建设的一次检阅。
12月3日上午,海南省隆重召开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表彰为海南科技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和组织。海南省委书记沈晓明、省长冯飞共同为获奖代表颁奖。
2020年度海南省科学技术奖共授奖47项,其中10项成果获自然科学奖,33项获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成果获技术发明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授予德国籍专家彼得·普罗克斯教授和国际橡胶研究与发展委员会。
科技创新怎么干?省委书记要“5抓”
在去年的海南省科技奖励大会上,沈晓明向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市场主体、科技工作者提出发人深省的“科技三问”,令人印象深刻、倍感振奋。
“一年下来,我们的科技创新已经有了什么?我们还需要什么?我们应该抓什么?”延续“科技三问”,总结一年来的科技工作,沈晓明分析了海南自贸港建设蓬勃开展过程中,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的成绩、存在的不足,并务实提出新的工作思路。
沈晓明在会上强调,海南科技工作一要抓创新主体,完善创新、创业、创投、创客四创联动机制,让有潜力的科创企业和项目脱颖而出,积极谋划和推动科技平台项目和人才的国际合作,细化落实科技部和海南省一起制定的海南开放创新合作机制,吸引各领域创新主体更多聚集海南。二是抓创新投入,既要突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又要充分发挥政府投入作用,撬动和吸引企业投入。三是抓成果转化,具备条件的市县和园区要搭建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一体化公共平台。四是抓制度供给,要梳理和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广泛听取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反馈意见,不断完善政策制度体系。五要抓人才建设,要为人才安居乐业尽心服务,进一步优化人才政策,提高服务效能,为人才成长进步用心搭台,给予杰出青年科学家、院士后备人选重点支持。
47个项目获奖,企业也成主角
记者从海南省科技厅了解到,对比往年,2020年度海南省科学技术奖呈现几个明显特点。
从服务地方产业方面看,此次获奖项目与海南自贸港建设重点产业布局紧密结合,主要分布在深海、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工程技术、人口健康、生物医药等科研领域,符合海南省“3+1”特色产业和“陆、海、空”三大未来产业方向需求,同时,具有多学科交叉整合、产学研用多部门联合攻关等特点。
从牵头主体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日益显现。突破往年企业牵头获奖项目为零的纪录,此次共有8家牵头企业获奖。第一完成单位有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海南核电公司、海南中交高速公路投资建设有限公司等大型国企,还有欣龙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南九芝堂药业有限公司、海南卓泰制药有限公司等海南医药领域的龙头企业,其中3个单位获得海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随着海南人才引进与培养政策的不断完善,科技人才中青年科学家逐步成为海南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据统计,本次获奖的322名科研人员,平均年龄为44岁,最大年龄84岁,最小年龄为28岁,45岁以下的主要完成人有183人,占比 56.83%。海外归国人员有34人。
从成果含金量来看,此次获奖项目发表的相关论文共计1590 篇,其中有249篇论文被 SCI、EI和ISTP 等收录,出版著作30部,获得国家专利授权454项、软件著作权证书76个,以及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颁布实施的国家、行业、地方等标准和技术规程52项,新品种/新产品达92种,直接经济效益413亿元。
此外,通过吸引聚集国内外创新资源,海南省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创新成果互惠共享,与相关省份联合攻关成效显著。本次获奖项目中,省外单位参与的项目有25个,占拟获奖总数的53.19%。
拿下海南科技最高奖,他们“硬核”在哪?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吴时国领衔的多部门联合团队项目“南海深水钻探工程地质风险评价关键技术及应用”此次获得海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吴时国作为获奖代表在交流发言时说:“海南省高度重视海洋科技工作,在省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能每年都保证对海陆空等前沿科技领域经费。为解决科技工作者后顾之忧,出台了各种人才政策和安居工程,尽力为大家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正是有了这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我们才能安心扎根在科研一线,为海南科技腾飞,写下如此辉煌的篇章。”
记者了解到,吴时国团队历时20多年,实现了南海深水钻探工程地质风险评价关键技术重大突破,创建了南海深水浅层地质特征识别与风险评价关键技术,首创了南海深水钻井平台环境风险管控关键技术,创新形成了南海深水安全高效钻井关键技术。该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我国南海全部99口深水井,并已推广至浅水区块4323口井,获得直接经济效益77.95亿元。
“唯有提高自身科技实力、掌握核心技术体系,敢为人先,全身心投入科技创新与生产实践,才能攻坚克难,为建设海洋强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贡献。”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作业经理、高级工程师郭书生说。
郭书生是来自石油勘探行业一名基层科技工作者,此次他领衔的项目“深海油气录测试一体化评价关键技术与重大成效”获海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郭书生团队历时10年,建立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海油气录测试一体化评价关键技术体系,该体系包括: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海自营勘探录井作业技术;建立深海高精度地层岩性及层理综合识别技术;形成基于地层流动带指数以及核磁综合评价指数的储层孔隙结构分类评价方法;搭建有效渗透率尺度转换桥梁,建立深海储层有效渗透率及产能评价模型;建立一套多维-跨尺寸的射孔损伤评价方法,研发了深海优快测试新技术。该技术体系大幅提升中国深水自营勘探作业能力,有力支持陵水17-2、陵水18-1、陵水25-1等多个深水大中型油气田的发现,累计新增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1943.60亿方,为支持海南经济建设作出重大的能源贡献。
“非常庆幸赶上建设海南自贸港这个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新时代。”海南大学“海归”教授陈拥军在发言时感慨。他领衔的项目“轻质耐磨损陶瓷的强韧化技术及其以瓷代钢托辊应用的研究”同样获得了海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该项目系统深入研究了高铝硅陶瓷材料(改性莫来石和氧化铝)脆性的本质,提出了纤维架桥拴住裂纹和晶粒相变应力闭合裂纹前端的协同强韧化机制,设计了晶须和氧化锆相变协同强韧化技术,优化了配方、成型、高温烧成及界面控制等工艺参数,使陶瓷材料的断裂韧性和抗弯强度大幅提高。陶瓷材料韧性和强度的大幅提升,加上固有的抗腐蚀和耐磨性好,使其在许多苛刻环境下能够替代钢铁使用,为“以瓷代钢”部器件的应用奠定了基础,为我国重要设备的升级换代提供了新材料技术支撑。
(图片摄影:实习生 徐碧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