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操秀英
中国国际地学计划(IGCP)学术研讨会11月13日在北京召开。自然资源部总工程师、国际合作司司长张占海在会上介绍道,中国是国际地学计划的参与者、受益者和贡献者。1976年以来,特别是1980年中国国际地学计划全国委员会成立以来,中国科学家积极响应、主动作为,有3000多名地学工作者参与了151项国际地学计划项目,其中在77个项目中担任负责人,中国科学家17人先后担任国际地学计划执行局委员,在中国举办的国际科学活动达百余次。
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张占海总结道,我国学者通过参与国际计划开阔了视野,进入了国际地学前沿领域,在地层学、古生物学、构造地学、地球资源、地质灾害、全球变化、环境地质等领域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有的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提升了我国在国际地学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通过牵头组织国际计划,成就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战略科学家和造诣深厚的学术大家,有的成为院士和国际知名专家;培养了一大批中青年学者,成为国家重大科学计划负责人或学科带头人。通过实施国际计划项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先后落户中国,成为本领域国际研究高地,得到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评价。
张占海强调,希望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学家积极参与IGCP计划,充分利用这一多边合作平台与机制,全面拓展我国国际合作网络、提升合作水平,密切跟踪并引领国际地学前沿,共同推动国际地学合作更上一个台阶。
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前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成秋明介绍道,据不完全统计,国际地学计划自1972年实施至今,已从全球科学家倡议并联合提出的项目申请中资助了500余项国际地学合作项目,来自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名地球科学家参与其中,覆盖范围广,国际影响力大。国际地学计划涵盖广泛的关键地球科学问题,从地球动力学和板块构造到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地质环境、地球资源,包括矿产资源、空气和水、碳氢化合物、地热清洁能源,从全球变化到地震、滑坡、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国际地学计划研究涉及深地、深海、深空和深时等前沿领域问题,是国际地学界研究方向的风向标。
成秋明说,过去五十年,IGCP经历了里程碑式的发展,这离不开中国地学界的广泛参与和积极贡献,离不开国内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希望中国地学界在今后继续积极支持IGCP的持续发展,与国际同行一道共促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地质多样性和地质遗迹,促进减灾防灾,发挥地球科学优势,积极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为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地学界的知识和力量。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中国地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李金发也表示,近年来,在新一届中国国际地学计划全国委员会的领导下,我国科学家参与国际地学计划项目合作十分活跃,参与的项目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显著提升了我国在国际地学界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通过广泛参与国际地学计划项目、与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地科联开展密切合作,帮助我国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提升了我国地学国际合作水平,锤炼了国际科技合作与国际组织人才。
李金发强调,作为中国国际地学计划全国委员会秘书处的挂靠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将竭尽全力为全委会的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积极促进中国科学家高水平地参与国际地学计划项目,充分利用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地科联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合作网络促进中国地球科学事业国际化发展。
据介绍,接下来,IGCP中国全委会的重点工作包括:组织召开国际地学计划年度学术会议,搭建国际地学合作交流新平台;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研究中心建设与发展;积极支持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网络中心相关工作;加强与教科文组织国际地学计划联系与顶层设计;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整合谋划国际大科学计划;加大力度推出更多新的国际地学计划项目。
此次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成善、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丛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刘敦一研究员、法国科学院和美国科学院院士Paul Tapponnier教授分别围绕深时数字地球(DDE)大科学计划、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地球表层系统、月岩研究最新进展、青藏高原第三纪活动构造演变做了特邀报告。IGCP中国全委会主任侯增谦院士主持了特邀报告会。
本次学术研讨会由中国国际地学计划全委会主办,由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共同承办。此次会议采用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召开,千余名地学科研人员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