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疫情戴口罩是否有效 西南大学这位本科生发表论文给出依据

2021-10-28 18:34:04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张维薇 雍黎

通讯员 张维薇 科技日报记者 雍黎

面对新冠疫情防控,哪种干预措施更有效?

10月28日,记者从西南大学获悉,该校人工智能学院2019级本科生李玉涵,对流行病模型中个体保护行为与迁移行为对流行病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际电路与系统领域权威期刊、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电路与系统汇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基于排队系统的个体保护度及人口流动的随机传染病模型”。对于戴口罩、不流动等干预措施的有效性给予了证明。

论文的通讯作者为西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冯旻昱副教授,学院2019级本科生曾籽言、柏林洪堡大学尤根•库思教授为共同作者。

论文截图。

“我们研究结果显示,模型中感染人数最终依概率收敛,且感染比例与个体保护度、恢复率及免疫失效率呈负相关,与人口进入率呈正相关。”论文作者李玉涵表示,这为政府倡导民众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严控城市间流动对于抑制疾病传播具有积极影响这一结论提供了理论支撑。

李玉涵介绍,现实的疫情中人们的行为对于流行病传播具有较大影响,例如人们采取的不同的自我保护行为,以及不同地区之间人们的人口流动情况都是变数。因此,在研究过程中,他们将此次流行病传播过程进行建模,针对个体层面的保护行为与群体层面的迁移行为,提出了个体保护度的概念,并且从随机过程的角度,创新性地用随机变量描述复杂且具有不确定性的个体行为,以研究疫情中个人保护行为在应对疾病传播中起到的作用;同时利用排队系统模拟人口迁移,探究人口流动给疾病传播造成的影响。

此外,研究模型引入了排队网络对动态感染人数进行分析描述,能够更加精准地预测感染人数,更加准确地预估流行病发展态势,对不同水平的感染情况分别推算出具体概率。因此,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对预判流行病传播、提前制定有效防疫措施将提供重要参考。

据指导教师、西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冯旻昱副教授介绍,李玉涵同学所开展的研究,从个体保护行为角度和人口流动角度对疫情传播进行了建模研究,结合排队论相关理论知识,将各状态下的人数抽象为排队系统中的队长,应用连续时间的马尔科夫链分析平稳状态下感染人数,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该同学将随机过程及网络科学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公共事务研究,具有极强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

责任编辑: 范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