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魏依晨
一手造车一手造卫星,现在看来已经不是马斯克的“专利”了。
日前,吉利科技集团旗下台州星空智联卫星工厂首台套产品正式下线,这标志着吉利科技商业航天业务形成涵盖卫星设计研发、制造、测控、运维服务的全产业链,也标志着吉利商业卫星步入批量化生产阶段。
作为国产乘用车领域的“一哥”,吉利宣布:车要造,天也要上。
卫星将被用于什么?
吉利要造卫星的事儿,其实在2020年3月就有消息了,不过大多数网友觉得吉利仅仅是“说说而已”,可没想到,还不到一年,吉利的工厂都已经建好了。2021年2月18日,吉利科技集团旗下卫星工厂——台州星空智联科技有限公司获得国家发改委核签的商业卫星制造项目许可批复。
据吉利集团资料显示,台州星空智联科技有限公司卫星试验中心项目位于台州湾新区,是国内首个脉动式模块化卫星智能AIT(总装集成测试)中心,同时也是中国首个深度融合航天卫星制造和汽车制造能力的卫星量产工厂,其业务涵盖了卫星研发、核心部组件制造、测运控 、航天材料、云计算大数据平台等。
据悉,商业卫星项目正是吉利布局卫星全产业链的一部分,意在推动吉利科技转型。
吉利科技集团航天板块CEO王洋说:“商业航天业务是吉利‘新基建’投入的典型,不仅为吉利自身天地一体化出行生态提供基础设施,还为未来出行、智能制造、无人机运输、城市管理等多领域提供支撑,与生态伙伴开放合作,构建科技生态链优势。”
吉利方面表示,低轨卫星布局将为高级别智能驾驶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务,全面提升用户智能出行体验。同时吉利还展开了全球首个商用低轨导航增强系统验证,此商用系统的空间段、地面段、应用段所有核心技术全自主可控。
卫星怎么发?在哪儿发?
据悉,试产星由吉利科技集团旗下的浙江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时空道宇)自主研发,其具备年产卫星500颗的生产能力。
采访中记者获悉,时空道宇核心技术团队经过1年多有序的研制工作,首发双星经历了方案、初样、正样三个研制阶段的设计迭代,共计完成12次大型试验,超200项测试项目,超1800小时的测试,全面覆盖星上8大系统。完成与运载火箭、发射场、测运控和应用系统的全部接口对接测试。研制测试过程中双星各项性能稳定,质量受控。2020年8月就已顺利通过出厂评审,全面具备发射条件。
据吉利方面表示,其商业卫星计划搭乘航天科工的快舟火箭在酒泉卫星基地发射升空。并且,吉利有意向一次性送双星进入预定轨道。目前,这两颗卫星关键载荷完成地面应用验证,性能指标满足设计预期,现已全面进入正样总装集成测试阶段,即将转入装配后各项环境试验。记者从时空道宇了解到,卫星与火箭分离后,在太空中飞行时,其飞行环境是接近绝对零度-273℃的真空,而卫星被太阳直射的一面温度又高达百摄氏度以上。为了保证卫星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正常工作,需要在地面阶段就对卫星进行检核,保证卫星各系统在规定温度内的工作能力。同时,剔除产品早期失效,评定其工作性能。
完成全部试验考核后,卫星就可在符合质量标准的前提下,正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入轨,为用户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务。据介绍,2021年底,时空道宇首发双星完成在轨商业验证后,覆盖中国本土及东南亚地区的天地一体化出行高精度服务将投入商业运营。
吉利科技集团首席执行官许志浩表示,卫星制造对整个卫星产业链至关重要,台州工厂将满足这个快速发展的产业发展需求,包括缩短微型卫星的开发周期、加快技术更新和更多的功能。
会不会有空间或国家安全问题?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相关专家告诉记者,外层空间为全球人类所共有,理应得到和平发展及利用。只要人们在空间的行动符合国际电联(国际电信联盟)和其他有关组织的规定,发射卫星是没有问题的,并且是在法律范围之内。吉利方面表示,太空一直是人类的下一步,应该利用最先进的技术来利用它,这样才能改善所有人的生活。
其实,早在2016年12月的《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也明确提及“通过移动蜂窝、光纤、低轨卫星等多种方式,完善边远地区及贫困地区的网络覆盖。”在此背景下,中国航天科技和中国航天科工两大集团都启动了各自的低轨通信项目“鸿雁”和“虹云”星座计划,将分别发射300颗和156颗低轨通信卫星组建太空通信网,两个系统计划将于2023年建设完成,航天两大集团成为了我国低轨通信卫星领域的“国家队”。在民间投资方面,2018年底中国以银河航天为代表的约80家太空技术初创企业投入这一领域,太空已成中国商界的“新边疆”。
吉利科技集团CEO徐志豪表示,星空智联卫星工厂结合了汽车产业的工业化、自动化生产模式,依托卫星平台的模块化特点,有效满足微小卫星研制周期短、技术更新快、功能密度高等行业发展需求,有利于完善我国卫星制造商业化产业链。
(图片由浙江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