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昆明8月19日电(记者 赵汉斌 通讯员 陈艳)记者19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了解到,该台大样本恒星演化团队在新星爆发领域取得新进展,并阐释了新星爆发中的氦增丰现象。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上。
新星是最明亮的恒星爆发现象之一,在我国古代称为客星,它是激变变星的一种,银河系中每年大约产生50颗新星。新星丰富了星际中的物质,可以制造出中等质量元素以及碳、氮、氧的部分同位素,对星系化学演化起着重要作用。此外,新星爆发也是Ia型超新星的前身星候选体,人们用Ia型超新星测距,发现宇宙在加速膨胀,从而揭示出宇宙中存在暗能量。
新星爆发示意图(图片来源:https://www.nasa.gov/)
在新星系统中,一颗白矮星从其伴星吸积物质。一旦有足够多的物质落在白矮星表面,就会导致热核失控现象。此时,白矮星表面的吸积包层快速膨胀,并抛出部分物质。在对新星抛射物的观测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碳、氮、氧、氖、钠、镁及铝等金属元素,被称为新星的金属丰度增丰现象。在新星爆发过程中存在吸积物质和白矮星表面物质的混合效应。然而,在许多新星抛射物中还观测到了氦增丰现象。这表明,在新星爆发过程中吸积物质与白矮星表面的氦壳层进行了混合。
研究团队王博研究员及博士研究生郭云浪等人,对新星爆发过程中的氦混合做了系统性研究,发现随着氦混合度的升高,新星爆发会变得更加剧烈。研究重现了观测上新星爆发过程中的氦增丰现象。
此外,项目组提出了一种利用新星爆发抛射物中氦与氢的质量比来测定氦混合度的方法,可对新星爆发过程中的混合理论进行限制。这项研究表明,氦混合在新星爆发研究中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