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叶青
25日,世界跨度最大、宽度最宽的曲梁斜拱人行桥,也是广州首座珠江两岸人行桥——海心桥正式开通。海心桥的设计建造出自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何镜堂和团队之手。
“建筑师要有社会责任,承担着记录时代、反映时代的责任。”接受记者采访时,他真诚地说,“任何建筑都没有绝对的满分,但我一直在追求更好。希望它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成为广州城市精神的名片和地标。”
(何镜堂院士表示,希望海心桥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叶青 摄)
从岭南文化中吸收设计元素
海心桥位于广州市中轴线,北接二沙岛,南连广州塔,主拱拱跨198米,桥面最大宽度15米。
“这是我们团队第一次设计桥梁工程,它同样延续了‘两观三性’论的原则。”何镜堂在创作实践中总结出的建筑设计“两观三性”论,具体是指:建筑设计要树立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和谐统一。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钱学森图书馆等建筑作品,均体现了他的此设计观。
(海心桥。受访单位供图)
海心桥以“琴鸣绢舞,岭南花舟”为理念,桥型吸取粤曲“水袖飘绢”的形态,桥拱融入“岭南古琴”的造型元素,在现代形态中融入岭南文化意象。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设计海心桥时,我们从岭南传统文化中吸收元素,把岭南的古琴、粤剧的水袖、花船等元素融入到桥的设计中。”何镜堂详细介绍道,“像桥的中间是一个拱,拱的拉索好像一把古琴。整个造型的设计吸收了粤剧水袖中翩翩起舞的情景,以体现广州的文化特色”。
他表示,这座桥不仅是城市的一个交通纽带,也是一件艺术品,打破了传统大桥单一的通行功能,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首次运用新材料抗压技术
海心桥的建成,科技含量满满。通过采用抗压强度达150兆帕的超高性能混凝土新材料,最大限度降低了江水对拱脚的侵蚀,新材料是普通C30混凝土抗压强度的5倍,这在我国桥梁建设史上尚属首次运用。
海心桥最大的特色是弧形结构,这也是建造中挑战最大的地方。“由于采用大跨度曲梁空间拱组合体系,以及拱肋外倾设计,全桥为三维曲面造型,具有‘曲、斜、难、大、高’的特点,施工难度特别大。”何镜堂说。
(何镜堂院士介绍设计理念。叶青 摄)
为了打造弯曲桥面,团队建了200多个模型,像工艺品般进行打磨。仅一个拱,结构工程师前后计算了200多遍。连接组与组之间的地板,则往往还需要根据桥面具体情况临时加工。经过设计、施工方共同努力,采用了一系列新技术、新材料,克服了超大跨度斜拱曲梁人行桥结构受力或人致振动、抗风设计、抗震设计、防腐设计、接岸平台、排水防洪等诸多难题。海心桥建成后不但将成为广州的新地标,也将创造斜拱曲梁人行桥世界之最,成为中国桥梁建设的新名片。
这是一座智慧桥梁。海心桥是广州首个以智慧桥梁理念设计、引入智慧桥梁系统的人行桥。结合信息化、5G、BIM技术,具备安全监测、人脸及行为识别,将为市民提供独一无二的通行、观景体验。比如桥上的视像识别系统,能够识别桥上的人流量与行为,在出现拥挤等危险情况时可以及时预警管控。扫一下桥上的二维码,还可以提供旅游信息、智慧导览以及科普教育等服务。
这也是一座绿色桥梁。航标灯通过太阳能雨棚进行供电,雨棚的排水设计可满足部分花池的灌溉用水。通过光伏雨棚、隔热地板、喷雾降温、雨水收集等主动与被动生态技术的有机结合,营造出适应岭南气候特征的人行桥梁,使桥梁成为人行桥梁生态可持续的典范。
(海心桥。受访单位供图)
海心桥开通后,将成为根植岭南文化、展示广州风貌、顺应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一张新名片。“广州正在大力开展城市更新,实现‘老城市新活力’,我希望能在岭南文化建设上贡献更多的力量。”何镜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