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广州5月18日电(记者 叶青 实习生 孙耀雄)“近几年,我国通过立法禁捕、宣传等方法,大力推进对海龙科鱼类的保护工作,生物资源群体恢复效果已初见成效。目前在中国的深圳湾、北部湾、海南岛等附近海域,常见到海龙科鱼类的身影。” 18日,在广州举行的第四届世界海龙科生物学大会上,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所林强研究员表示,希望通过此次会议,进一步明确国际海龙科鱼类研究与保护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强化国际同行之间的深入交流与合作。
(会议现场。受访单位供图)
世界海龙科鱼类大会以海龙、海马及其近缘物种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促进海龙科鱼类研究、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自2011起,大会分别在葡萄牙、瑞典和美国等地举办,这是首次在中国举行。来自全球24个国家的逾200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参加。
海马是海洋保护问题的旗舰物种,但海马在全球遭到过度捕捞,被用做传统医学中的药材、水族馆里的珍品或制作成纪念品。目前全世界大约有42种海马,全部列为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会上,海洋保育委员会主席Amanda C. J. Vincent教授提到了拖网捕捞对海龙科生物以及其他海洋生物的危害,呼吁各国地区管控该捕捞作业方式,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发展长久持续的渔业。
“相比其他国家,我国已在法律上明确规定海龙科生物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明确立法保护海龙科生物、禁止捕捞的国家。并且我国也已有了更多的相关组织单位参与到海龙科生物研究中来,在资源多样性保护、养殖等方面的研究,已走在行业前列。”林强说。
我国近海具有丰富的海龙科鱼类资源。“海马有它自身的特殊性,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干扰。如果人类能把海马这种海洋保护的旗舰物种保护好,其他物种的保护也能做得好,这对我国南海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林强呼吁,希望能在未来3-5年在我国设立海马保护区,进一步保护我国海马的生态,确保海马生物种群以及栖息地的生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