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畅 朱晓龙 何东益 毛星翔 科技日报记者 付毅飞
5月7日凌晨,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号08组卫星发射升空。当火箭绚丽的尾焰划过漆黑的夜空,西昌航天人仰望苍穹,心里说不出的高兴与自豪。
在发射场见到林国建时,已经是凌晨三点多,他正在和同事们一起处理火箭发射的后续收尾工作。作为火箭吊装指挥员,林国建主要负责火箭、卫星的吊装指挥和塔架勤务保障工作。
工作中,林国建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为了确保每次任务都能精准吊装,他早已练就了从13米高空把筷子吊入瓶内的硬功夫。如今的林国建,已经参与执行了100多次航天发射任务,作为一名富有经验的“老手”,他却坦言:“每一发火箭都像自己亲手带大的孩子,发射前难免紧张担心,而任务成功后,辛苦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心情又非常的激动和复杂。”
指控大厅内,各项任务相关的数据在这里汇总,跳动的指示灯见证着航天人的繁忙。在其中一台电脑屏幕前,坐着一位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就是负责数据处理的张阳阳。每次发射,监视显示分系统的张阳阳都要拿出“绣花”般的耐性,双眼紧盯屏幕,几个小时里精神高度集中,一遍遍地检查文书,一遍又一遍地核对数据。他说:“任务结束时,走出机房都会两眼发黑,要好久才能缓过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是张阳阳为祖国航天事业添砖加瓦的真实写照。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受访单位供图)
发射场区约7公里外,海拔近1800米的牛头山因像极了牛头而得名。在这里,坐落着中心牛头山观测站,也是西昌发射场每次火箭发射的“万里测控第一棒”。当火箭升空的那一刻,“90后”航天工作者李志明正端坐在遥测设备前。缺少亲临现场的震撼,他却依旧满腔热血,干劲十足。
3年前,远在安徽的李志明积极响应组织安排,毅然奔赴艰苦山头点号。面对系统复杂的遥测设备,他从头学起各项理论知识,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便掌握了各个岗位操作和设备原理,从稚嫩的“菜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遥测指挥员。从业以来,既有发射成功的欣喜若狂,也有千里转场的激情澎湃,但李志明说,最幸福的时光还是建设点号的平凡岁月——长守山头并不可怕,因为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光学跟踪正常!”任务当天,中心西昌观测站传来李伟清晰洪亮的口令声。作为新一代光学实况记录测量系统的组长,李伟所在的团队承担着运载火箭关键节点的清晰成像和实况记录任务。“想的更比厂家细”“心中有本清楚账”……这些,都是李伟常常念叨的口头禅。从设备安装、调试到任务训练,李伟带领全组运用表格化管理,依据厂家提供的原始材料细致梳理设备技术状态,建立了《状态变化及对策分析表》,细致分析各种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有效确保了任务状态可靠、质量管控有力,得到了身边同事的一致好评。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像这样可爱的人们,还有很多。在耀眼的烈焰和成功的喜悦背后,是坚守在这荒山沟里的西昌航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