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雍黎
柔性可穿戴器件供电系统有了评价指标。3月15日,记者从西南大学获悉,我国研究人员的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已在国际学术期刊《能源与环境科学(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上公开发表。
西南大学高鸣源副教授与西南交通大学王平教授等通过跨学科合作研究了绿色和可持续的能量源如热电、运动及无线电波等在“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可穿戴器件上的应用,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
图为实验测试手环供电系统。西南大学/供图
论文第一作者、西南大学工程技术学院高鸣源副教授介绍,电池续航能力有限是当前制约可穿戴设备普及的重要因素,而柔性、绿色和可持续的能量供应仍存在技术瓶颈,评价指标体系也有待完善。针对这一问题,来自西南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的科研团队通过跨学科合作,对热电、运动及无线电波等能量源在可穿戴器件上的应用进行研究,首次提出了柔性可穿戴器件供电系统的评价指标,为不同应用场合下可穿戴系统电源的选型奠定了基础,并建立了无电池情况下能量系统的架构,明确了柔性系统的功率流、信号流和应力流。
据了解,研究提出的评价指标,有助于未来根据智能家居、人体健康监测、土木基础设施检测等不同应用场合需要对可穿戴设备的电源进行选型,从而推进可穿戴设备的设计标准化和产业化进程,进一步提高供电智能化水平。